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微阅读:一种提高学生阅读品质的方式

微阅读:一种提高学生阅读品质的方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09:45:37
微阅读:一种提高学生阅读品质的方式
时间:2015-09-15 09:45:37     小编:

【关键词】微阅读;阅读期待;阅读生态;阅读品质

E时代,孩子面临的是一个传媒十分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报刊、网络等传媒纷至沓来,经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经典根植孩子的心中,让名著的精髓流淌于每个孩子的心间?我思考,我实践――阅读从点滴做起,在零星的“微阅读”中激发阅读期待,以少数经典阅读带动海量经典阅读,从而提高阅读品质。

一、微内容:给予选择的自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典,让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了解经典、亲近经典。

1.品绘本,唤醒期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短小的经典之作,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读绘本《爱心树》,引导学生赏析图画,诵读表现父母爱的语句,父母的爱震撼了学生,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走进阅读,再读《爱的教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对阅读产生了渴望,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阅读中。

2.非经典,疏而不堵。

小学生喜欢漫画、卡通,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奇幻、怪诞的特点为学生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从读时尚书籍开始,和他们聊《哈利・波特》的看点,谈读《樱桃小丸子》的收获,在交流中开阔阅读视野,将魔幻、卡通和经典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读林海音的《窃读记》,莫言的《童年读书》,学生逐步产生“读”的欲望。

3.读博文,延伸欲望。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让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台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利用网络读书、读报,边写边发文章,满足当前阅读期待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快捷的阅读中产生新的期待。

二、微时空:关注阅读的环境

读书经济学的特点是以简驭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创设阅读的生态环境,在零星的时间、随意的地点引导学生畅游经典的绿园。

1.随时阅读,培养习惯。

教师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点滴的阅读中归位自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要少一些灌输和强迫性的指令。鼓励家长和孩子利用茶余饭后、睡前等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阅读经典。在教学中,选择晨会课、班会课、周末等边角时间,教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信息,利用课前、课后的零星时间让学生阅读名篇名段,随时交流,日积月累,在相互交流中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

2.随处阅读,增加积累。

语文学习,阅读量至关重要,靠某一天或者某一个月甚至某一年的读书是不能形成大量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要培养学生手不离书的习惯,鼓励学生随地随处读书:可在图书馆,E环境,也可在花前柳下,校园廊道,随意的地点想读就读。

三、微体验:形成阅读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我们要善于将学生“微阅读”的即时兴趣转换成恒定的阅读动力。

1.体验,从自我走向独特。

经典感悟具有恒久的魅力,要让学生入乎其中,由感而悟,情从心生。“微阅读”是自主化的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可因人而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鼓励个性化阅读,呵护那份向学的心――可以感受生活、品味人生,可以是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交流。如: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观察父母在这次冒险活动中的反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自我走向独特,这种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2.体验,从个性化走向多元。

教师要敏锐地洞察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引导学生与生活经验对话,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体验从个性化走向多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文本的魅力,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透过“文字”看“风景”,对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经典之作,要教会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逐步进入文中,步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随时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妙,透过“文本”悟“真情”。如:在读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时,关注学生形成的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心理,不着痕迹地保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由;对《哈利・波特》有的读到的是友情,有的读到的是智慧,有的读到的是正义……这些不同的体验是个体阅读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成长本质。

3.体验,从阅读走向生活。

学生有自己的“语文生活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课外“闲书”的阅读、上网、博客、QQ交流等,通过“微阅读”,在经典阅读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开掘一条通道,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成长。

四、微活动:享受阅读的情趣

北师大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所谓‘建构’,强调的是累积的过程,不是某个人的一次性的决定。”建构经典是亲近经典的有效路径,让学生与课外阅读“零距离”接触,在活动中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微型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读读画画,小学生喜欢“涂鸦”,可让学生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读读演演,小学生有的表现欲望强,可将读物改编成课本剧等让学生表演;读读讲讲,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经常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进行演讲比赛、写读书日记、做读书卡片等,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

2.微型交流,分享阅读乐趣。

将班级读书会融入阅读指导,可以是文学导读、阅读指导、阅读欣赏等。学生自由地阅读,及时分享,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掌握学生的阅读量和读书情况,师生共同分享阅读乐趣。

3.微型评价,延伸阅读期待。

微评价内容“短”,不超过150字,主要对经典阅读进行介绍或评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字、图片、绘画等来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评价中感悟主题。如:《马提与祖父》是以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为主旨的,在师生共读评价时,针对“生命教育”的主题,把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师生交流、讨论。

(2)评价中拓展阅读。当前,“死亡教育”尚未被重视,生活中人们也比较避讳这个话题,文学作品会把关于死亡和永别的故事描述得温暖而细腻。借助《马提与祖父》的阅读评价帮助学生了解死亡,让小读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体验生命的快乐及永别的伤感和从容。及时推荐关于“死亡教育”的读本,如: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爷爷变成了幽灵》《獾的礼物》等。在评价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读这些书的学生,在评价中以作家的温柔体恤引导学生完成这段独特的心路历程,阅读成了学生感受生命的人生之旅。

长此以往,学生将“微阅读”的即时兴趣转换成恒定的阅读经典的动力,日积月累的“微阅读”将成为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提升阅读品位的良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