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论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

简论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00:37:29
简论高校“出纳实务”课程建设
时间:2023-04-07 00:37:29     小编:

"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的意义以及开设课程应遵循的原则,例如基于培养目标,打造出纳课程;基于岗位需要,设置教学内容等,同时提出创新之处:能力培养应全面、岗位划分应明确等,最后提出课程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

[论文关键词]高校 出纳实务 课程建设

一、高校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的意义

“出纳实务”课程是针对企业对出纳人员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课。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有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都是从出纳岗位干起的,在目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中小型企业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的成本或是资源来培养新人,都希望所招人员到岗即能胜任,这就对应聘者的各项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聘者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取工作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纳岗位不再仅仅是外行们通常认为的现金、票据收付的关口,还是第一手会计信息的归集岗,是外界观察一个单位管理水平和财务水平的窗口,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单位经营决策。出纳岗位涉及的财务知识十分繁杂零散,如银行一天的交换次数有几次,要想在既定的时间让款项到账,应在哪次进行交换;企业存款的方式有几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存款方式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或者把损失降到最低;常用的付款方式有哪些,如何做到既保证款项及时到达,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金融手续费;如何制订借款方案,才能节约企业融资费用、减轻还贷时间压力并有效平衡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这些都是一个出纳人员必备的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都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这些知识在会计专业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中涉及甚少。所以,开设出纳实务操作课程,系统介绍出纳岗位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第一份会计工作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高校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的原则

1.基于培养目标,打造出纳课程。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的宗旨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出纳人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基于这个目标,在建设课程过程中,应听取由校外教学专家、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通过成立并运行这个组织,深刻讨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针对性以及课程的设置及方向;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从企业及金融机构聘请兼职或者实训教师,参与或指导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的设置、实训要求的制定、考核标准的把关,以使课程内容完全符合实践的需要;另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应积极走访多家企业及金融机构,收集与总结相关业务流程、要求、原始凭证等资料;并主动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出纳岗位锻炼,力求将增长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程中去。

2.基于岗位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出纳实务”课程的实践性极强,这需要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企业出纳岗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及工作顺序并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可以将课程设置为认识出纳岗位、现金出纳岗位、银行出纳岗位、出纳报告、出纳档案保存与工作交接、出纳岗位外币业务等模块。各学习情境又应按照由基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操作到决策的结构来设置具体教学任务。

3.基于业务应用,安排教学重点。某项教学内容是否设置为教学重点,应完全由该项内容在企业实际出纳工作中的应用频率来决定。即该项内容应用频率高(如支票的签发、转让、错误更正),就应安排为教学重点,在课程中重点讲授并加强实训;相反该项内容应用频率很低(如转账支票的挂失手续),就不应被安排为教学重点,即使这样的业务内容较多,步骤复杂。

4.基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革,将讲授、工作流程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例如,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及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出纳单证填制的教学,可以采用典型业务引导及工作流程再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业务办理过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典型业务引导及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基于业务类型,丰富教学手段。课程操作性极强,应在高度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实训室开设,并配备大量的出纳岗位财务设备和仿真票据,以此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手工验钞业务时,需要清晰地显示人民币票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屏幕放大显示人民币样本,并要求学生利用票据鉴别仪进行实际操作;在讲授支票填制要求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票据打印机进行实际操作;在讲授凭证装订时,可以要求学生分别用电动和手动的装订机实际操作;在讲授融资业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实际填写借款合同、借据等资料。

6.基于岗位能力,制定考核标准。课程应按照企业对出纳人员的考核标准,来判断学生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出纳人员。考核标准主要应包括出勤、工作态度、任务完成、办公环境维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几个方面。另外,考核方式也应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简单对知识死记硬背。例如让学生在考试现场抽取案例,让其结合案例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的存款方式、付款方式或者融资方式的方案。

三、高校开设“出纳实务”课程的创新

为了使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出纳人员,达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顶岗”的目的,应在传统出纳实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力培养应全面。传统“出纳实务”课程只注重培养操作能力不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后只是能机械完成出纳岗位基本业务的操作工作,并不能对其所做工作是否科学、企业资金运作是否合理做出判断,更不用说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建议,形成“老师教什么,我就记什么,没教的就不会”的局面,将来把这种习气带到工作中就形成了“领导推一下,我就动一下,不推就不动”的不良职业习惯,非常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高校开设的“出纳实务”课程,在培养学生打好职业技能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职业习惯(小心谨慎习惯、明确责任习惯、因素分析习惯)及职业意识(例如风险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管理意识)的培养。对此,任课教师应在课程中大量融入需要学生思考、分析、决策的内容,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案例,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决策,例如要求学生在几种存款方式中选出最优存款方案、在几种结算方式中选择最优付款方案、对企业一个月的货币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资金余缺的方案等。以此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管理、应变等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其在出纳岗位上不但“能做”还能“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

2.岗位划分应明确。传统的“出纳实务”课程内容,只是将各种知识按照业务类型进行排列(如出纳岗位流程、编制凭证方法、登记账簿方法),没有考虑不同资产在管理上所独有的特点。对此,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出纳岗位管理资产的类型及特点将出纳岗位分为现金出纳岗位与银行出纳岗位,针对每个岗位的特点分别介绍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如现金出纳岗位流程、现金收付款凭证的编制、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3.实训要求应细致。传统“出纳实务”课程对业务操作的要求讲授不够具体细致,只强调需要操作的项目,不强调具体的注意事项(如讲授签发转账支票时强调需加盖财务印鉴,并未提及加盖印鉴时的具体位置),导致学生学习后只能大致了解操作流程,而不能精准地完成相关业务,形成“什么都了解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到位”的局面。对此,任课教师应深入企业与金融机构,总结办理各类业务的注意事项,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逐项分解,并自制具有仿真票据的《出纳实务实训包》,加强实训操作力度,使学生能够按照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要求精准完成各项业务。

4.教学重点应突出。传统“出纳实务”课程,将出纳岗位的会计核算理论部分设置为重点,而这部分内容会计专业学生已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中详细地学习过,造成了学习内容的重复。对此任课教师应在课程中大量缩减会计核算部分的课时,不涉及会计核算的理论学习,而是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讲评核算结果,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传统“出纳实务”课程对一些流程复杂而又不常见的知识讲授详细,而对经常发生业务的流程却一带而过。对此,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将出纳人员常见并且临时询问金融机构得不到回复的业务设置为教学重点,而将不常见并且临时询问金融机构可以得到回复的业务设置为非重点。

5.授课手段应丰富。传统“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手段只是依靠多媒体课件投影讲授,这样学生只能看,不能实际操作。对此,任课教师应深入企业与金融机构收集出纳岗位使用的各种凭证,为学生定制《出纳实务实训包》;课程应在高度模拟企业财务部门的实训室开设,并配备计算机、财务专用章、法人章、单位名章、办公用品等出纳岗位基本办公用具;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购置实物投影仪、验钞机、票据鉴别仪、支票打印机、票据打印机、手动装订机、电动装订机等出纳岗位经常使用的财务设备以及出纳岗位教学软件。通过完成《出纳实务实训包》,锻炼学生各种单据的书写能力;通过分组操作相关设备,锻炼学生财务器械的使用能力;通过上机操作试用软件,锻炼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

四、高校开设“出纳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为宗旨,教学模式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1.课程导入。课程导入这一环节,可以分为案例导入和目标导入两个部分。案例导入又分为两类:一是在讲授每个学习情境之前教师需要布置本学习情境的综合案例任务;二是在讲授每个任务之前,引入一个与本任务密切相关的小案例,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目标导入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一般是指操作技能目标;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需要达到的高层次目标,一般是指管理决策目标。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运用工作流程再现、演示示范、角色扮演等方式,直观生动地介绍出纳岗位业务流程、业务操作要点、办理业务接人待物的注意事项以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决策的经验,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更有热情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相关能力。

3.案例决策训练。在案例决策训练这一环节,教师先向学生布置综合案例,将学生分组,讨论综合案例的解决方案,将日常的常识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计算的财务数据,选出适合企业的方案,并请代表发言阐述理由,由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分。该方法旨在让学生融汇所学知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程总结。在课程总结这一环节,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参与、自我体验的情境学习过程中,总结从事出纳工作具体业务的重点及难点,帮助其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