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思维取向亟须实现四大转变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思维取向亟须实现四大转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59:01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思维取向亟须实现四大转变
时间:2013-12-18 16:59:01     小编:

"

[论文摘要]学术界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思维狭窄、一元思维、制度崇拜、追风赶潮等。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为实践提供有益启迪和参考,迫切需要从囿于教育质量研究教育质量的狭窄思维向联系广阔社会背景的开阔思维转变,从局限于过去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向适应大众化要求的多元思维转变,从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制度崇拜向注重激发教育质量主体的内在活力转变,从人云亦云的追风赶潮向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保持独立个性的探究式研究转变。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质量 思维取向

一、从囿于教育质量研究教育质量的狭窄思维向联系广阔社会背景的开阔思维转变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不仅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又受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而且直接受经济社会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因为如此,某一特定社会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也就不仅仅是高教内部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社会环境中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结果。与此相应,研究我国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出现的问题,也就绝不能仅将思维和视野局限于高等教育内部,而必须特别注意联系广阔的经济社会环境,注重分析其相关因素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和作用。从现阶段实际看,不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深刻社会变迁对我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就笔者观察,公共权力领域比较普遍存在的政绩思维,实际上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关键问题。在这一思维影响下,质量工程、人才强校的不少项目事实上都被扭曲为彰显有关管理部门、高校及其管理者政绩的标志性成果,高校内部的教学与科研关系以及人才培养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的处理,不少也都因管理者的强烈政绩冲动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影响的最终结果就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断地受冲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在受重视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研究,不仅要注重从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以及高等教育内部影响教育质量的诸要素研究教育质量问题,破解教育质量难题,而且必须注重从高等教育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研究教育质量问题,探究影响教育质量的深层难题,回应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着力研究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而且应特别注重研究社会政治、管理领域因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所滋生出的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种种思维、观念及其管理方式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影响和侵蚀。从现实情况看,如上述我国社会政治、管理领域普遍存在的政绩思维对教育质量的深层次严重影响,尤其需要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着力从多方面采取得力方式和措施予以遏制和矫正。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解决,有效应对我国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面临的严峻挑战,就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

二、从局限于过去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向适应大众化要求的多元思维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人才培养基本上采用“同一型号”的无差别方式进行。当时。无论是中央部委属高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其生源都是同届高中生中的佼佼者,一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在综合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特征,学校只要按照事先设计的统一培养方案要求和训练,一般都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样,由于精英教育背景的学生诸多方面的同质性高,在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全部课程小班授课的前提下,学校对一些通识课程抑或专业基础课程采取将几个自然班集中授课的方式,再辅之以完善的辅导制度,教学质量在总体上仍然确有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以来,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985”高校及“985”以外的“211”高校,生源仍然保持了精英教育时期的高同质性特征,广大地方高校生源情况的变化却十分突出。通常情况是:一个年级、一个专业、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其入学分数的差距最高可达150分左右,其综合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发展欲望、能力偏向以及兴趣、爱好等差异十分明显。高校生源特别是地方高校生源的这种重大变化,不仅对精英教育时期形成的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思维及其方式和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决定了相应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必须建立在科学把握和尊重生源素质多元的基础上。

与此相应,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自然应当突破过去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逐步确立注重大众化生源特点的多元思维,不仅要在宏观层面着力研究什么类型学校的本科应当加强通识教育,什么类型学校的本科应当在适度开设通识课程的同时扎实进行专业教育,什么类型的学校应当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什么类型的学校应当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什么类型的学校则应当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而且应在微观层面特别注重研究承担大众化任务主体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契合多样化的生源特点,深入研究如何着力建立科学的分层培养体系,为具有不同综合素质基础、发展潜力、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规划不同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实施不同的检测与评价标准及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既保证大多数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又保证其中少数相对精英的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遗憾的是,当下的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问题研究,其思维大都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一元层面,无论是着眼于质量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以及影响本科教学质量诸要素的分析和研究,还是着眼于新建本科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质量保证以及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分析和研究,所凸显的基本上都是同一层面、同一模式的思维取向。尤其是现在仍有学者还在继续无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源及其培养目标的重大不同,一味强调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下一步的本科专业设置调整,要进一步拓宽专业覆盖面,保证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加宽广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其实,这样的专业设置构想对于本科毕业主要面向就业的非研究型高校而言,无论如何都不恰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以来,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专业建设上对教育部“98版”本科专业日录中的相应专业设置要求做出重大调整就是有力证明。

诚然,现阶段的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问题研究,也确有注意大众化生源现实的论述,但其m发点却并非是立足大众化生源的素质特点和要求,探究如何因材施教,而是试图片面强调整体降低教育质量标准。如不少人顾名思义地认为,大众化是面向多数人的教育,只能粗放化,质量标准应普遍降低;又如有人片面认为,大众化阶段的应用型人才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至于其中少数发展潜质较高的学生该如何发展,不在必须考虑之列。还有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有的是原属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的行业院校,基础好,条件好,一些是专科升格不久的院校,基础弱,条件差,两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应适用不同的标准。这些看法看似注意到了大众化生源与精英教育生源的不同,实际却仍然局限在一元思维范围,只不过是从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的一元思维,或者说转变成了片面强调降低教育质量的一元思维。这种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破解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难题,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局限于过去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地步。

三、从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制度崇拜向注重激发教育质量主体的内在活力转变

制度一词,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家认为,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所构成,也是相对而言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游戏的规则,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着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特征。尽管制度在不同学科的视野里有不同的解释,但还是有一些共同要素可把握:其一,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一定社会活动的规范化和定型化,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流划定界限。其二,制度具有引导性,它清楚地告诉人们什么为利’会所允许,什么为社会所禁止,从而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明方向。其三,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制度随社会发展及时空条件不同而变化,但又相对稳定,一项制度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其四,制度具有复合性,任何制度都只有在与其他不同层次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具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体系时,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五,制度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制度既体现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汲取与传承,又体现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创新与弘扬。当然,制度同样具有滞后性,任何制度都相对落后于现实,当一项制度成为社会现实发展的严重阻碍时,创新制度就具有了重要和根本的意义。高等教育是人类的特殊社会活动,其健康运行和发展同样需要以科学、系统、完善的制度来维系。高等教育质量在高校内部受制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本质上必须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和保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大发展、大飞跃的历史阶段,各高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迅速暴露出严重的不适应,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空档,这也正是教育部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把“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和重要观测点的重要原因,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指导方针,也几乎无不与健全和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学术界将健全和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作为大众化背景下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无疑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问题在于,当下的这一研究几乎都把提高教育质量当成了一个纯粹的外在管理问题,只看到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看不到制度的执行者及其对象自觉认同和接受的重要,几乎所有涉及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研究,无不全力以赴地在如何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上作文章,而对于如何有效引导教育质量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自觉认同制度,进而充分调动其“教”和“学”的内在积极性,使外在的管理制度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与行动,研究却相当薄弱,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只见制度不见人的研究误区。 "

与此相应,现实中不少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往往都一门心思地放在健全和完善文本性质的制度体系上,至于制度能否或怎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内在需求与行动,往往考虑甚少。其结果,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通常要么在管理部门的强力推动下进行,导致教师或学生认同度低,被动执行色彩突出;要么制度成为一种摆设,相关部门无意也无力实际推行或执行,仅仅成为管理部门年终述职或向上级汇报时显示某种政绩的材料。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实践中认真摸索如何有效激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在机制及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制度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更需要学术界关于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研究超越制度崇拜误区,从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制度崇拜转向既重制度更重人,更重激发人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及教师倾心向教、学生倾心向学的内在动力与机制,从而既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启迪,也为高校建立健全及有效落实教育质量保障的体制机制找到科学的契合点与途径。

四、从人云亦云的追风赶潮向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保持独立个性的探究式研究转变

我国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问题研究的另一重要问题是人云亦云,追风赶潮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讲什么,什么就成为研究的主流和时尚,研究的指导思想也主要放在如何猜透提出者的心思上,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蜕变成了简单诠释。如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讲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是受前苏联高校办学体制的影响,专业设置太窄,学生眼界不开阔,必须加宽加厚基础,培养学生的开阔视野和多方面适应能力。一时间,宽基础、阔视野就成了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主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一律都是在宽基础、阔视野上作文章。又如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提出缺失通识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通识教育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于是通识教育很快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一时间,有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中,通识教育被放到了所有类型人才培养的首位,其重点又无不在于如何全面开展通识教育或者如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人甚至提出大学本科的教育任务就是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专业学习是就业以后的事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事。还有人进而延伸到高职高专教育也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再如,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讲地方高校要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设置专业和课程,一时间不仅地方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如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成了研究主流,更有人提出高校是市场的“供应站”,要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实事求是地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由于所处地位和工作关系,宏观视野开阔,情况了解全面,材料把握翔实,包括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所提问题一般确实都会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而教育界名人通常都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有的或曾经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或高校管理丁作,集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于一身,所提问题一般都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与较高的普遍性,学术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有效破解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难题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问题在于:且不说我国现实中的高校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与面向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即使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其自身文化与历史传统、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各有特点,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从宏观视角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其表现也并非完全相同。针对这种情况,科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立足不同实际,建立不同的研究假设,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深入思考,绝不能将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放在如何捉摸和猜透提出者的心思上,更不能将其无限延伸到脱离实际与违背客观规律的程度。否则,研究就不成其为研究,更不要说对破解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难题会有怎样的启迪和参考。

同时,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问题,关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或领导人、名人提出的研究问题同然重要,研究者自己立足实际,深入研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同样重要。事实上,只有大量的研究者都能够立足实际。深入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独立地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式研究,现实中提高教育质量的选择和参考才会更丰富、更有效。而这种研究越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秉持科学精神,严格科学探究,将研究结论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缜密思维、合理推理、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经得起社会实践检验,经得起社会历史检验,它对现实中提高教育质量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就会越科学、越突出。当下,我国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使命的实现,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我国能否真正逐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高等教育研究要为破解这一难题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必须牢固确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根本上实现从人云亦云、追风赶潮向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保持独立个性的探究式研究转变。这是有效提高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对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关研究要有效地为实践中破解教育质量难题提供参考和启迪,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其思维取向必须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变,即从同于教育质量研究教育质量的狭窄思维向联系广阔社会背景的开阔思维转变,从局限于精英教育的一元思维向适应大众化要求的多元思维转变,从只见制度不见人的制度崇拜向注重激发教育质量主体的内在活力转变,从人云亦云的追风赶潮向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保持独立个性的探究式研究转变。这是理论研究有效为现实服务的本质要求,更是适应有效破解大众化背景下教育质量难题的本质要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