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试论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47:39
试论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时间:2013-12-18 18:47:39     小编:

"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一体化的内涵与特点,揭示了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有效实现路径:创新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教育理念;完善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制度体系;革新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实践。

[论文关键词]课程一体化 中高职教育衔接 职业教育

中高职课程一体化指整合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促进其职业知识、能力及素养的综合性培养。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须秉持如下原则:其一,知能一体化的原则。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既强调新员工应具备适应当前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又强调新员工还应当具备适应企业未来发展所需技能的学习能力。故中高职衔接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素质和技能课程融为一体,使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重素质,以全面满足企业所需人才的特质要求。其二,柔性衔接的原则。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合作院校须正视双方在课程开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诸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采取拓宽专业面,设计灵活的课程模块等柔性衔接模式,降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制度磨合成本。其三,适应学生特点的渐进式原则。由于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周期漫长,按中高职一贯制的短学制计算亦需五年,期间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突变期,兴趣爱好与特长都在变化,其职业价值认知和职业偏好取向亦发生显著转变。因此,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一体化设计须体现出学生渐进式发育的特质,通过拓宽专业范围以推动专业知识的交互,并匹配专修与辅修等相关制度建设,为中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制约中高职课程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一)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缺位

1.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狭隘化。对课程衔接的概念认知局限于追求知识本位的学习,客观上将中职课程局限于为高职课程的准备,高职课程衔接局限于中职课程的拓展,而忽视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及学生生理及心理认知水平对课程一体化的影响,从而给中高职课程一体化造成障碍。中职到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巨变期,中职教师须实现从传统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模式向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以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的跃迁。

2.中高职的课程设计缺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是社会巨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培养子系统,其功用在于培养适应不同岗位层次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前中高职课程设计以文化基础课匹配基本型职业技能课为主,沿袭了重理论、轻实训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

3.中高职教育衔接缺乏贯通式课程设计理念。中职与高职应在教学目标、生源层次、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等方面实现递进式衔接,中职阶段的课程学习对高职阶段课程学习应起到铺垫性作用。但当前中职与高职课程设计被现行管理体制割断为两类迥异的教学体系,背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递进式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高职课程内容虽拓展知识面并增加教学难度,但其课程主体部分仍与中职课程重叠甚多。中职课程内容多为“压缩型”的高职课程内容,高职课程内容则是本科课程的缩水版本,导致中高职阶段学习内容重复,削弱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教学效能。

(二)中高职课程一体化的教学实践障碍

1.中高职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受制于管理体制条块化的分割。中高职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化分割严重,部门间围绕对中高职学校管理权限的争夺产生冲突,利益诉求差异导致其难以制定统一规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度体系,抬高了中高职衔接的制度成本。这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的内生性制度冲突的必然结果。

2.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实践缺乏就业导向的考量。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资源过剩及生源短缺是普遍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和毕业标准较为宽松,并缺乏严格的淘汰制度,学生缺乏学习压力,主观能动性差,最终导致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职场生存能力较弱。因此须在设计课程一体化方案时考量学生求职需求的个性化差异,通过制订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化解其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的矛盾,增强其就职能力。

3.中高职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涉及中专、技校及职高等类型学校,而高职院校学生包括普高生和中职生,各校生源结构复杂,其入学前期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存在差异,特别是中高职一贯制模式下的中职学生缺乏必要的升学压力,其素质普遍低于传统学制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而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忽视对这些低素质中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适应性设计,使得中职学生因不适应高职课程难度而导致学习进度拖后,进而影响其学习效能。因此,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以适应不同基础知识结构的学生需求,并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给高职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二、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一)创新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教育理念

1.以能力本位理念指导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来确立能力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教学作为衔接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一体化基础,有助于明晰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习目标,增进学生获取适应职场需求的关键职业能力的学习效率。能力本位教育要求中高职破除职业教育的专业界限,以就业为导向重构中高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可面向校内外选拔专家组建专业委员会,在解构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适应当前职业教学模式的若干能力教学目标,设置课程科目及组织教学内容。

2.以素质培养理念指导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职业素质是一种贯穿人的职业生涯且对其岗位绩效起关键性作用的核心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岗位职业能力。《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中高职应重视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一体化进程中。职业素质教育具有渗透性特点,因此,不能设计脱离具体教学实践的空泛素质教学目标,而应当在职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进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就教育过程而言,中高职课程衔接应兼顾具体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所需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重构中高职课程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责任感为内核的职业教育课程一体化新路径。

(二)完善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建设 2.强化中高职办学管理制度衔接工作。管理的条块化分割是制约中高职衔接的制度性障碍,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需落实《纲要》提出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指示,在自主开展教研、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等方面落实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破除阻滞中高职衔接的制度性障碍。

3.完善中高职教学管理制度衔接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专业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衔接等。其中,以学业考评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学生管理制度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学业考评是测量中高职课程一体化实施效能的标杆。职业院校应当规范学分计量标准,通过建立学分的跨校统一认证系统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学分等值转换系统,打通横亘在中高职院校间及校内外教育与考试之间的制度障碍,推动《纲要》提出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革新基于课程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实践

1.通过课程模块化设计提升中高职衔接效能。模块化课程设计有助于降低课程一体化过程中的中高职衔接成本,提升其衔接效能。设计须以深入分析各职业或工种所需技能为基础,根据岗位规范来设计教学大纲并开发出课程模块,各模块在教学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鉴于传统中高职所开设课程存在内容重叠的问题,通过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法,可以有效缩短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教学时间及衔接成本。中高职课程模块化设计须制订与模块化课程相匹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当前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特点变化迅速,若职业院校随之而频繁调整专业设置则将抬高其专业开发成本。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有助于缩短中高职院校专业开发周期,提升中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效率。中高职课程模块化设计还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特点来设计模块化选课方案,并制定与之匹配的开放式学分制度。学生在中职阶段掌握必要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据其个人偏好选择高职阶段的专业发展方向及其对应课程模块。模块化选课方案须同步匹配开放式学分制度,学生获取相应专业毕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以修满对应专业所需学分为准。 3.通过整合中高职教学资源提升中高职衔接效能。首先,中高职教学资源整合可借助职业教育园区平台创新中高职学校的集群发展模式。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统筹五所高职和两所中职学校资源,实现主体开放、资源共享、专业集约的职业教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随后青岛、长沙、无锡等地的职业教育园区也获得长足发展。其次,以整合实训课程教学资源为切入点提升中高职课程一体化水平。实训课程教学能力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亦是当前中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短板。通过以实训课程一体化为轴心建构中高职课程一体化体系,有助于集中其实训课程资源以形成资源共享的中高职实训教学平台,有效缓解办学经费紧张局面,以难点突破的方式带动中高职教育衔接水平的跃升。最后,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实训设施与设备购置所需资金,构建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机制。中高职院校亦可建立企业与学校的人才资源互动机制,从现有师资队伍中优选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亦可从企业中遴选资深员工到学校兼任教师,通过校企人才的高效互动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