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9 00:56:01
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时间:2023-07-09 00:56:01     小编: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产学研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产学研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产学研教学团队建设取得的绩效,反映了产学研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平台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较好地提升了高校专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学研 教学团队

“产学研结合”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受到高度的重视。如日本将产学研合作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激励大学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高校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其产生了大量产学研合作的成果,推动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学团队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设好教学团队,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高水平的科研,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专业建设。现代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首先要保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具备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把握好良机,围绕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产学研结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产学研结合是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教学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要素。现代高等教育提出,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教学不能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掘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他们去探索和发现。

其次,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职业素养,实现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保证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能够顺利转换角色,胜任岗位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满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既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经验,指导学生动手实操,解决安装、调试、维护过程的各种问题。

现代高校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通过创新型教育来实现。学生都具有创新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必要义务。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三、基于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研究生,往往是从一所大学出来就直接跨进高职学校的大门,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也非常有限,需要利用企业的平台来完成从理论型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过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多研究基础薄弱,资源有限,没有校办企业,缺乏先进的设备,课题研究经费严重不足。而企业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专业人员和技术、有雄厚的资金、有众多的技术改造、应用研究等实用型科研项目,但缺少具有学术背景的人才。因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和强项,优势互补,建设产学研教学团队。

四、产学研合作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产学研教学团队建设,还要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除了利用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要进一步构建教学团队的实体。构建后的教学团队在结构上以学校为主、企业和科研院所、甚至政府作为主体共同参与,加强校企合作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合理搭配,能实现帮传带的作用;在职称上有教授、高工、讲师、工程师、技工、助工等各层次人员,分别发挥各自的作用。利用 “互聘共建、互惠共赢”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通过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科研活动、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研发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等,使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最大的效能。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人才、资金和成果等方面拥有的优势,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是完成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今后,产学研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将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