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运河、花街,以及地方文学

运河、花街,以及地方文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3 00:03:47
运河、花街,以及地方文学
时间:2023-05-23 00:03:47     小编:

李徽昭:2014年是你的文学大年,或者也可以说是十多年写小说的新节点,先是获得老舍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奖,接着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在社会文化认知层面上,这些都是所谓的国家大奖,是层级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准,尽管鲁迅文学奖引起的争鸣依然不少,但也在另一角度毫无疑问地说明该奖项的重要性。当代文学创作四大奖你已收入囊中两个,从6年厚积而发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到精致短篇《如果大雪封门》,视角不断旋转,对社会与个体有着深切关怀与追问,好评甚多,可以说是对你多年来文学道路的肯定与期许。

徐则臣:没人规定谁必须拿什么奖,所以,我把获奖归入偶然事件,得之,碰巧撞上了而已,可喜,不得,也正常,还得继续写。对一个写了十七年的作家来说,写作已经变成了本能,是我的日常生活,本能和日常生活只跟自己有关系。当然,希望以后能写得更好。

李徽昭:成为本能的写作行为对作家有着独特意义,或许也要引起一定的警惕,这个你懂的,无论如何,作品会说话,作品会和社会与读者形成对话,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文学界认为是70后作家文学成熟的标志。不管怎么说,这样一部作品和我们置身的当下社会在进行了一次独特的对话,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目前城市与乡村之间不断摇摆的社会、不断穿越中国城乡的国人、我们一样年纪的同龄人需要你这样一部作品。

这部长篇四十五万字,篇幅相当宏大,散文穿插其中,直接切入当下,文化、道德、伦理、宗教、爱情等各种现实、思想、文化问题穿插其中,读得很辛苦。我以为这部长篇突出的两点是形式创新与庞大的思想容量,形式上散文与小说穿插交替进行,以人物和当下社会问题分别为奇偶数章节,将社会文化思想等渗透进去,对70后这一代以及其所经历的国家与社会变迁进行了细致精到的描绘,读来每每有感同身受。这部长篇依然将故事落脚点放在了你曾经生活过的运河、花街等故乡系列小说标志性的地方文化背景上来书写,并由花街牵连北京、耶路撒冷,使江苏淮安这条小小的花街成为了一个文学原乡。这一文学故乡、这一小块地方具有了宽广的世界坐标。由此我也在想,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座小城市中的花街,审视由花街延伸出来的这座小城市的生活,如同这座小地方一样的人与城市、人与遥远世界的关系。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运河、花街这个地方文化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是否也有更多意义。

徐则臣:这个小说因为篇幅比较长,读来辛苦,但卖得还不错,已经第九次印刷了,可见还在可忍受的范围内。我也接到很多读者的反馈,他们对小说中的运河、花街满怀好奇,问它们在哪,是否真有其地其名。我如实相告。写了不少与运河、花街有关的小说,但从未局限地就事论事。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是你,你也不是你,自我确证需要他者的参与,一条偏安一隅的花街也不可能脱离北京、纽约、耶路撒冷单独存在。文学是人学,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地域与世界的是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也如此,因为人在文化中,文化在更大的文化中。运河申遗成功肯定是件开心事,对运河也好,她是淮安的运河,也是中国的运河,还是世界的运河,你会把她放在一个更精确、更复杂的背景下来研究和考察她的来龙去脉,运河文化也当如是观。

李徽昭:我一直以为地方应以其地方文化凸显其特色,张扬其地方性,进而在国际视野、全球格局中寻找地方文化坐标,而不是照搬大城市与西方。运河及运河沿岸的江苏淮安这个地方的生活、文化亦然如此。以我的理解,你的运河及花街书写起点于运河边这座城市学习、工作的四五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不长,但应该是你重要的文学生命成长期。可以想象,高中毕业,十七八岁,未来世界一切茫然,也都未可知,和同龄多数人一样,从乡村来到小城市,人生世界第一次呈现异质性的元素。恰际此时,在淮安,与运河、运河边的街巷、人流相遇,这些生活成为你18岁出门远行的第一站,也由此成为你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点。

徐则臣:这是我精神的第二个落脚点和长成期。就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看,这个时段可能更重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成形主要在这几年,哪些来到了,哪些缺失了,多年后的反思、权衡都以这时段为参照。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从这里我开始独立地走向世界。

李徽昭:你精神第二个落脚点其实就是你文学生命的拔节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运河边的这座小城其实有些乏善可陈,尽管位于苏北腹地中心,但显然还没有完全在城市化的高速路上奔向世界。记得那时,小城往南京的高速公路开通不久,大街上奔跑的黄面的,小吃满布、街面喧嚣、烟火浓郁的小街巷,城市中低矮、陈旧的房屋建筑,似乎吴承恩、刘鹗、周恩来所生活的人文气候,甚至韩信、枚乘等大汉遗风还略略可见。花街、运河、淮海路等都是彼时小城的重要文化地标,这些大规模城市化之前的古旧气息相信对你有独特意义,在你的小说中也有隐在的背景呈现,我认为这些地方触动了你此前故乡生活的痛点以及历史意识。

徐则臣:这座城市给我的影响和营养更多的是一个氛围,倒不在具体的一些地标性建筑的细节,比如运河和花街,它们在就可以了,仅名字两个字就可以成为我写作的契机和根据地。对运河和花街的了解我不可能比专家更多,但我要做的是,把它们放在这座城市以及我内心中合适的氛围里来理解和生发,它们就活了、丰富了。然后,我的记忆、想象、想法和判断纷至沓来,源源不断地向我理想的文学场景中奔凑。当然,我肯定也尽力在现实主义的层面上去观察和理解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它有助于氛围的生成和完满。

李徽昭:当然不能以考据学来审视小说,但可见,花街和运河是你文学的燃爆点,文学中的花街、运河背后显然有你早前在家乡少年、童年生活的影响。昆仑出版社出版的《通往乌托邦的旅程》一书是你前些年文学生涯图影文字的集中呈现,这部书较为清晰的看出你如许多同龄人一样的乡村少年进入城市、逐步成长的人生历程。我比较关心的是,在淮安的四五年,除了埋在各种书籍中,阅读大量作品外,这座城市以及运河给你提供了那些有效的文学营养,为什么你将故乡系列全安放在运河边的这座城市,或者也可以说,淮安、运河等,于你走上文学之路有哪些深厚的渊源关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