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杂文的生与死

杂文的生与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0:25:47
杂文的生与死
时间:2023-08-05 20:25:47     小编:

不是我危言耸听,故弄玄虚。无论是在公开的场合还是在私下,都有人对杂文的生死表示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毫无道理。这些年来,专门刊登杂文的报刊越来越少,一些报刊虽然也在刊登杂文,但登出来的杂文越来越不像杂文,这样下去,杂文会不会名存实亡?

然而,我对杂文不如此悲观。至少我认为杂文不会死去。

杂文的特点决定它有一些特殊的阅读群体。笔者有几位朋友,他们多年来自费订阅《杂文月刊》等。有时看到一篇好的杂文,他们会旁若无人地拍案叫好:“有趣!”“痛快!”“有深度!”有时,他们还会对杂文进行研讨,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告诉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看小说,而现在就只是喜欢读杂文。试想,一种有读者喜欢的文体会死去吗?

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传统。关注了就会有思考有情感。将思考与情感表达出来,可能是论文,可能是小说,可能是诗歌,也可能是杂文。论文还活着,小说还活着,诗歌还活着,怎么可能偏偏是杂文会死去了呢?曾经有人为鲁迅放弃小说写杂文而惋惜,以为如果鲁迅专攻小说当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我想,鲁迅他不会感到后悔。有鲁迅在,就一定有鲁迅的杂文。在今天,鲁迅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崇敬他的人还很多。有那么多崇敬鲁迅、与鲁迅有类似情怀的人在,杂文怎么会死呢?

是的,近几年来,杂文的发展确实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意味着杂文在走向死亡。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一,一些专业的杂文报刊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杂文月刊》由原来的一月一期,变为现在的一月两期。其二,杂文的阵地有了很大的扩展,不仅传统媒体上有杂文,在互联网上也有大量杂文。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说过:“在我的视野范围内,以我的价值观和阅读偏好,网上杂文写得最好的是韩寒和杨恒均,他们的文章相对于为报刊发表而写的作品要恣肆有个性,更本真更有锋芒和深度;本集中选的几篇无名氏的网文,包括‘吴大江’这样署笔名的,很尖锐也很有趣味。”(《2009中国杂文年选》)只要杂文的阵地在,尤其是有互联网在,杂文就不会死去。

是的,如今确实有些杂文写得不怎么样,但这不足以让人对杂文悲观。任何时候任何品类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是同一高度,都可以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因为七八九等作品的存在,就说这种文学作品没有希望了。判断一种文学作品是否有希望,不是看它有多少次品,而是看它有没有精品有多少精品。那么,如今杂文有没有精品呢?精品是多了呢还是少了呢?我的看法是有精品,精品多了,至少精品没有变少。近几年来,杂文有多种选本,除了年度的选本外,还有跨年度的选本,如徐大路先生主编的《世纪初杂文200篇》。在这些选本中,都可以看到让人爱读、给人启迪的好作品。我还相信,其中比较经典的作品能长久地流传下去。

说到杂文的生与死,不能不说到杂文的生存环境。杂文的生存环境到底怎么样?我不想作简单的判断。我只想说,一方面,确实有一些优秀的杂文因涉及到某些敏感的题材难以问世;另一方面,也确实有锋芒毕露的杂文能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并且能够获得奖励。一位著名编辑说到这样一种情形:有的好杂文到了甲编辑部手里,甲编辑部不敢发表,而到了乙编辑部手里,乙编辑部发表了,也没有因此受到刁难。你说,能用一句话说明杂文的生存环境吗?

几百年后的情形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眼前杂文还有生命力。有作为的杂文作者不必为杂文的生死担忧,不应该为发表而磨灭杂文的锋芒,而应该努力写出优秀的杂文。优秀的杂文越多,杂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