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游牧视域下的“多彩贵州”

游牧视域下的“多彩贵州”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2:51
游牧视域下的“多彩贵州”
时间:2023-05-26 00:12:51     小编:

摘 要:《“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是一部学术创新之作。它首次从学术层面对“多彩贵州”内涵做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四色构成”说、石头钥匙根本说、山地文化本性说等理论观点,对贵州打造文化强省、整合旅游资源、构架文化经济支点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多彩贵州” 文化蕴含研究 “四色构成”说

细读《“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不难发现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独特的文化视域

在后记中蔡熙自叹:“‘(学术)游牧’有时也让我困惑不已。……我觉得自己像一棵无根的浮萍在这些领域漂浮,我失去了稳固的根据地。”{1}从硕士阶段的德勒兹诗学研究到博士阶段的狄更斯研究,再到贵州文化研究,失去的是“稳固的根据地”,但是学术的根基却越扎越深。学术的游牧,培养了著者游牧文化的眼光,使其以游牧的文化心态审视贵州文化,出色地完成了《“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文化旅游无疑是贵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游牧视域切入,可谓切中肯綮。游牧不同于游客,它是一种文化鉴赏,既具有游客观光赏奇的文化心理,又具备牧民驻扎融入的文化内涵。

1.新奇事物的惊奇发现。《“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以全新的视域揭示了贵州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一个从未涉足贵州的外省人士而言,人们确如书中所说,囿于“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平,人无三分银”三种符号化的观念。细读该著,可以惊奇地发现“多彩贵州”这一世外桃源,对其地理、生物、山河、人物、资源、风光、民族、习俗、历史、未来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千瀑之省、万洞之省、百族之邦的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由衷惊叹,对其古色的历史文化、原色的民族文化、绿色的生态文化、红色的长征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更是叹为观止,从而彻底颠覆了固化的认识。

2.文化传统的深层吸收。对《“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的文化深度,乐黛云先生从“文化源点”加以肯定。笔者认为,该著对贵州文化传统的深层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最新的贵州考古资料,展示其“古生物王国”与夜郎古国的历史内涵;二是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展示其“民族之都”的人文内涵;三是从文化延续的红色资源,构建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3.多彩文化的兼容并蓄。当今国际,文化冲突演变成颜色革命、暴力游行、恐怖袭击,而贵州的山地文化却构筑起民族文化的保护城墙。贵州文化中的物质文明千差万别,非物质文化多彩纷呈,制度文化古今并补、多民族共融,其悠久性、多元性、地域性展示出旷远的时空价值,其民族性与包容性,和谐性与边缘性的共生发展,反映了其多彩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深刻的文化构建

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既源于地域文化自觉的内生力量,也源于区域文化的差异化比较,但研究者往往多囿于前者。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地域文化研究者的学术眼光与学术修养,反过来却决定其研究成果的学术分量。当前地域文化研究缺乏区域文化差异比较,最终囿于地域性文化自说自话之中。我们只要将诸多地域文化研究专著集中起来,就不难发现,文化差异解读缺失严重。由于没有内在的文化差异化比较,地域文化丧失了鲜活的内生力量,就无法激新其再生能力。《“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有效兼顾,并有所创新。

1.传统文化本位研究。着眼地域文化本身内涵,挖掘出其历史、现状及其生存发展的内在特征和规律,这是传统文化本位研究所坚持的方向。《“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提出的“四色构成”说、石头钥匙根本说、山地文化本性说等诸多论点,都立足于此,发展于此。深层的历史挖掘与现实困境,及贵州文化的悠久性、多元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和谐性、边缘性的混合交织,通过传统文化本位研究揭示得淋漓尽致。

2.西学文化理论的娴熟运用。蔡熙在硕士、博士阶段学的是外国文学专业,尤其是德勒兹诗学研究,对其贵州文化研究影响深远。西方诗学,已经融合了现代哲学、文化比较、文化对话,以活生生的文艺理论适应文学甚至文化的批评与研究。在《“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文学、游牧文化、现代符号学、现代解构主义等学术理论下的“多彩贵州”文化剖析。

(1)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比较彰显出“多彩贵州”的鲜活特征和生存困境。《“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跨区域的文化比较俯拾皆是。如第一章“‘多彩贵州’解诂”中,通过镇远舞阳河夜景与上海黄浦江夜景、困牛山跳崖与狼牙山跳崖、独山深河桥抗日与卢沟桥抗日等跨区域文化比较,将贵州文化资源的沉寂揭示得淋漓尽致。其他如与广西作喀斯特地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比较,与湖南作夜郎文化申遗比较,与江西作红色文化旅游比较等。第三章“‘原色’的民族文化”更是多民族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群体特征文化的全面比较,通过这一比较,充分彰显了贵州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值得指出的是,蔡熙看到了贵州是“世界人类学研究的大本营”,在著作的相关篇什中也具有跨国文化的比较尝试。

(2)西学原理下的文化符号提炼揭示了“多彩贵州”的起飞平台和打造方向。在论及文化与文化观,《“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著从传统文化理论、人类学、符号论、考古学等四个方面对文化做了全面梳理。其符号论原理的运用非常娴熟,如:“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之上。”{2}文化消费更是如此。该著对“多彩贵州”提出“四色符号”,提出“千瀑之省”“万洞之省”“千节之省”“百族之都”“红色精神高地”等符号,以此对冲“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等负面性的符号,并呼吁以全省之力,通过影视等媒体,塑造新的贵州文化符号。

3.游牧对贵州文化生产能力的激新尝试。第六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学术价值表现得尤其突出,通过外来的游牧文化,激活地域文化再生产。在强调传统性的文化品牌保护时,蔡熙从西方文化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提出重塑贵州文化。其中,“从文化符号到文化产业:贵州文化强省的切实路径”一节,强调从贵州文化符号的打造来激活贵州文化的再生,来引领贵州旅游文化及其文化经济。以此为本著收笔,确实意义深远。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多从传统文化视域展现,多重视文化史料挖掘,联系现实也多囿于史性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缺失的是现代视域下的全方位反省,并以此进一步激新地域文化活力,扩张其文化再生产能力,以此转化为文化经济,形成良性互动。该著一方面延续了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传统,从文献学、人类学、考古学等方面深入挖掘了“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从“古色”的历史文化、“原色”的民族文化、“绿色”的生态文化、“红色”的长征文化全面彰显贵州文化的丰厚资源;另一方面,又以游牧文化视域,将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西学锲入其中,用以激活贵州的文化研究、开发与再生,由此使得本著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产生诸多感情充沛、令人动情的段落,流淌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源于著者内在的文化自觉与区域文化差异化的急迫之情。深层的地域文化研究源于斯而汇于斯。

三、严谨的治学精神

2.严。《“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初稿四十余万字,付梓则二十二万言不到。此中求意见于予,我说:“近来中国专著汗牛充栋,精品者廖几;地方研究蔚为大观,而建树者稀。你的初稿四十余万字,中有可贵见解,然须删除半数篇什。宁要精言六百,不要赘字一千。你做‘多彩贵州’,不做则矣,做则要成为未来研究者的案头用书。”不敢说蔡熙于此做得出色,但是很明显,蔡熙《“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是这么严格要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3.新。蔡熙对“多彩贵州”文化蕴含提出了“四色构成”说、石头钥匙根本说、山地文化本性说,乐黛云老师对此多加首肯。第一章“‘多彩贵州’解诂”系全书之总纲。“四色构成”说的提出与其后的详尽阐释,不仅可以对“多彩贵州”的内涵体系在学理上做明确梳理及构架,而且在实践中对贵州打造文化强省、整合旅游资源、构架文化经济支点有很强的战略意义。此外,书中另有诸多新观点及诚恳建议,颇发读者深思。如书中提及贵州文化的边缘性与兼容性,如果比照当今国际文化冲突,其意义和价值则不言而喻;又如,如何通过文化影视打造贵州文化景点,构建经济文化平台与网点,显然已成贵州今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