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古镇茶飘香 智慧“阳明禅”

古镇茶飘香 智慧“阳明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9 00:42:03
古镇茶飘香 智慧“阳明禅”
时间:2023-08-19 00:42:03     小编:田政

平和县小溪镇曾有一段时间被命名为阳明镇,是因为500年来,历史的时空始终不绝地传唱着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芳名,尤其是现在,更以柚中奇葩――g溪蜜柚和乌龙新秀的“白芽奇茶”而蜚声天下。而它独特古朴的气质,自然淳厚的民风,成为众多茶客、游人以及文人墨客寻梦的地方。

在风和日丽的秋日下午,徜徉在小镇的茶馆,喝着“阳明古镇”、“品茗议县”这些款的白芽奇茶,享受着清闲的下午时光,任光阴悠然绵长,任岁月在青烟与茶雾里弥散,对话着王阳明的“茶味禅心”,感觉真是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王阳明的“心学”被一些学者称为“阳明禅”,因为它体现出浓厚的禅学韵味和禅思智慧。

王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细细品味,这三大命题与禅学没有二别。心即理:“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禅学认为:万物万理的根源是心。有了心才能认知世间万物。致良知: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明明觉者也。禅学;心的本体是清净的。无须修饰,勿使染污。则心的活动“意”与“行”是符合社会客观道德伦理的。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禅学:不仅要口说(明白),更要心行(修行)。要做到心口一致。

可见心学与禅学是一而不是二。他们都把人摆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把“知”和“行”合起来,克制私欲达到――人心与道心的合一,俗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而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所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禅学与中国的茶道都有相同、相通之处。王阳明的后继者王艮更是扬起了人的自然之性的旗帜,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使被程朱理学者看成十恶不赦的“人欲”升华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道”。可见王阳明之“心学”、“百姓日用即道”与唐代马祖所提出的“生活禅”、“平常心即道”的思想非常相似,只不过马祖是禅院的禅师,而王阳明是“俗人”。王阳明及其后继者所倡导的“人本”心学,体现了人文关怀,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迅速为广大中下阶层所接受和推崇,汇合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潮。所谓“义即在利中”,“道即在货财之中”,如此“乃不流于虚,而天下,家乡受其益也”。于是中下阶层把目光从虚无的空谈道义转向日常生活,开掘出人伦世俗的生活情趣。明代在茶艺实践活动中,不再过分注重形式而更加重视茶艺的自然韵味和人的自我感受及体悟。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助推了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并被后人所弘扬。

王阳明一生爱茶,他认为:“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南京作)》:“山阁新春负一登,酒边孤兴晚堪乘。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峰头见说连阊阖,几欲排云尚未曾。”写出了他在南京任职游览凭虚阁与友人唱和时,在竹丛中煎茶的情景,一是松间惊鹤,一是竹里品茗,环境十分雅致,怪不得要“望远每来成久坐”了,因为这里有茶,又有山僧聊谈。

禅告诉我们,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时,该如何面对?在逆境中,在矛盾和挫折中,应该向内找原因。逆境虽然会带来伤害,但是更能锻炼人、磨炼人的意志。

王阳明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被追杀,王守仁升至泸州县令,后升至南京刑部主事,此后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明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明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明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被封为新建伯,隆庆时期追封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书,后总督两广。无论是被贬还是升迁,王阳明手边总有一盏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很多的时候,如坐草木之间,如归远古山林,感受到清风浩荡,所以身处逆境而不放弃、不气馁,而是利用逆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禅的文化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王阳明的禅茶智慧在政治上的应用也是可圈可点的。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先生奉旨征剿闽粤边境“贼寇”。大兵进驻南靖县河头大洋陂,流寇散入粤境。阳明先生担心,官兵一退,流寇复至,河头距县城(今靖城镇)二百里,鞭长莫及,难以对付。一日,阳明先生忽然想起,此间有位乡老,名叫曾敦立,年近六旬,甚是贤德,便夜访曾家。寒暄之后,阳明先生以实情相告。曾乡老笑而不答,斟了满满一杯茶,说:“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杯请御史大人喝了。”阳明先生说:“茶水满杯,未便饮之。”曾乡老再拿出一只空杯,把一杯茶倒成两个半杯。阳明先生是何等的聪明,一经暗示,茅塞顿开。喝完茶后,阳明先生便告辞而去,回到营房,连夜写了一篇给皇上的奏疏,建议把南靖县一分为二,添设新县。奏疏中说:“乞添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移风易俗。”所奏很快获准。添设的新县就是平和县。

“文治武功”的王阳明所到之处在宣扬“心学”的同时也就自然地传播了禅茶思想和饮茶文化,在当时,极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直到现在,每到清明时节,贵阳市都会举办“清明茶祭王阳明”典礼,大家怀着敬仰之情缅怀圣人王阳明,并朗诵《大学》及《教条示龙场诸生》,分享了王阳明先生积极面对困境的五大人生态度,给民众还原了一个智慧、坚韧的圣人形象。

闽南及潮州一带流行喝“工夫茶”,而宋明理学家将“工夫”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朱熹尚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说,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王阳明还认为,“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传习录》)。” “工夫”即“本体”。这意味着哲学的玄思离现实生活越近,其生命力也越强,“工夫茶”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而越发魅力。

我欣赏蕴藏于茶馆与茶香之间的闲逸情怀。在这样的悠闲下午,与几位朋友或者还有乡野村夫共同泡着“工夫茶”,缓缓地倒上一杯,慢慢地呷上一口,轻咂闲喝慢品之间,奔波之累尽散,劳苦之形俱销,悠悠然于茶香之间忘我。如果你能够体会“阳明禅”,那更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使得生命挣脱束缚,展现精彩纷呈;更会让你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变得顺利,不再被任何事情干扰。然后再点上一支烟,将人间过往与苍生闲看,即便是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也显得那么怡然,淡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