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御宅”的词义变化

浅析“御宅”的词义变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00:23:43
浅析“御宅”的词义变化
时间:2023-04-03 00:23:43     小编:

摘要:伴随着ACG①文化的大热,日本的御宅(罗马发音拼写作Otaku,日语原文写作“御宅”,以下将沿用“御宅”这一称呼)文化及其衍生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也逐渐被各国媒体和大众所接受。在国内媒体报道频现“宅男”、“阿宅”、“宅世代”等称呼的同时,“御宅”也慢慢变化成为一种迥异于其原本意义的标签。国内介绍“御宅”这方面的文章还很少,且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参考日本在该领域的先行研究和国内部分论文,浅析“御宅”的词义变化,并解释产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御宅宅;文化差异;文化传播

前言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21世纪无疑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本就毗邻的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更加便捷,“御宅”这一最早在国内确切使用时间已经很难加以追考的词悄然在网络上流传。

从2007年起,“御宅”为大众传媒所使用,其词义开始不断变化,“御宅”转变为“宅”后又转用为“宅男”、“宅女”,发展至今,汉语中“宅”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汉语中亦出现了“宅”相关的词群。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自称“御宅”,国内日益壮大的“御宅”队伍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同时这一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让更多人思考“御宅”的生活状态,诸多的议论之后,相关研究才开始跟进,在对日本“御宅”定义进行考察后发现中日国民对该词所代表的族群持有的态度和印象大相径庭,“御宅”一词原来是何意?在传播过程中“御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本文会先介绍其词义变化并试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御宅”的词义变化

另一种说法是,日本社会学者中森明夫于1983年中期在《漫画ブリッコ》上连载的《おたくの研究》[3]一文中,提及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之间以“御宅”互称,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彼此以“御宅”称呼。普遍公认,是中森明夫在文中初次正式的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个族群,他所描绘出的“御宅”样貌从此被定型成为深度动漫迷的代名词。

(一)“御宅”词典释义

想证明词义有变化,则要首先了解“御宅”一词的词典释义,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权威字典《デジタル大辞泉》中“御宅(おたく)”的全部释义。

表1《デジタル大辞泉》中的“御宅”释义

词性日文释义中文释义

[代]“同等の、あまりHしくない相手を、Xい敬意をzめていうZ。”对地位同等,关系不是很亲密的人,稍带敬意的用语。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御宅”在日文里主要的意义除了贵府、府上、贵公司之外,同时也是一种第二人用敬称,用在对于不认识的、地位对等的谈话对象身上,是略微显示尊敬的称呼,意义类似于中文中的“您”、“阁下”,该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指代一个族群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亚文化名称的,那发展至今,其在中国的词义是如何呢?

(二)国内对“御宅”的定义

国内虽然对“御宅”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2008年以后“御宅”一词由台湾传入内陆,“御宅”一词在中国的词义现已几乎被“宅”替代,有动词、形容词等转用法,如:“我宅在家”,“你很宅”。“宅”成为了一种标签,多指痴迷于某事物,厌恶上学或工作且依赖电脑和网络,足不出户的族群。不难看出,日本的“御宅”更注重强调“热衷于动画、漫画、游戏等亚文化,并且不喜欢与人交际”。而中文的“宅”与随后的“宅现象”,却更注重强调“足不出户”。

二、“御宅”的词义变化的原因

自“御宅”一词在日本产生到其词义基本稳定,一直是伴随着其反应的ACG文化下的社会现象,伴随其本身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词义是一直在扩大的,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原本“御宅”只在动画、漫画产业领域,但后期游戏产业崛起后,词义扩大且趋于稳定,且《デジタル大辞泉》提到的定义在日本和欧美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御宅”在中国发生的词义转移和缩小变化反映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文化交流没有顺利进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传播中出现的媒体误用

自2007年起,在社会对“御宅”没有清晰的认识的时候,就因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媒体的宣传影响使“御宅”就是“宅”、“宅男”、“宅女”、“宅人”的概念深入人心。这种误用,也和“御宅”文化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作为亚文化,“御宅”文化本身体现着种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方面,由于缺少社会的疏导与教化,暴力、色情和极端主义等无可避免地伴生于“御宅”文化之中,造成了大众传播对于“御宅”文化的误解,从而出现带有偏见的报道,使“御宅”与其本意背离。这种误用下产生的刻板形象一直延续下去,在家看书、上网、睡觉,找不到工作的“家里蹲”、“网瘾少年”等社会关注讨论的话题也都指向了“御宅”这一群族。

(二)汉字的误用

中国汉语文言文是于公元 2 世纪初汉代强大时传入越南、朝鲜,又随朝鲜移民潮流于公元 3 世纪传至日本的。在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以前, 日本一直借用汉字来表达本国语言, 用汉字撰写历史、文学作品。许多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汉字和词汇,日本依旧使用。1981年日本内阁国语审议会通过的《常用汉字表》就收入了1945个汉字。这就很容易理解,大部分中国人望文生义,将日文汉字理解成中国汉字,“御宅”中的“宅”与“宅男”、“宅女”的“宅”这两个意思不同的汉字被当成是同一汉字来使用。

中文的“宅”在《郑玄词典》[5]中除了通假的意项以外都与“居住地”有关,与“家宅”相关的意项也导致的最后国人在使用“御宅”一词时,下意识将“宅”的词义转移到“御宅”上,“宅男”就是呆在家里的男人。“宅女”就是窝在家里的女人,汉字的误用导致了我们对其词义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也是“御宅”转变变成“宅”,并被“宅”代替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的特殊文化心理

中国人擅长形象与联想思维,且中国人更喜欢形象思维,敏于具体的形象思维,擅长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特点。汉语吸收外来语时,意译为主,音译较少,且尽量采用能大致表达原语意义的汉字来产生联想的“汉化”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在构词和语言应用上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而“御宅”一词产生词义理解最后发生变化的原因也在此。

另外汉民族的有着很强的随从文化心理,人云亦云,三人成虎,在媒体大范围误用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范围的误用。“御宅”就是“宅”,就是痴迷某物,足不出户,高度依赖电脑、网络、电话等电子媒介技术产品生存的青年群体。

结论

“御宅”的词义变化,只是一个例子,之所以挑选这个词汇,是因为“御宅”文化的衍生词汇“萌”、“控”、“腐”等大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而在新词不断涌现的当下,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外来新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正确的理解、面对外来新词汇,处理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成为我们应该要思考的事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