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英译对比分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英译对比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1 01:24:09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英译对比分析
时间:2023-03-11 01:24:09     小编:

摘要:本文列出苏轼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及其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英译本作者分别为杨宪益和许渊冲。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讨和归纳诗词翻译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词;英译本; 诗词翻译

Abstract:There presents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Song of Divination-written at Dinghui Monastery by Su Shi.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o learn from famous translators and try to find general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for poets and lyrics translation.

Key words:Lyrics; English Version; Poets and lyrics translation

苏轼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所作,当时词人因为不满变法,最终被贬黄州。这首词即词人在谪居黄州期间,住在定慧院时的感情抒发。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不同于苏轼平常的豪放词风,笔调忧郁。词人以孤鸿自喻,表达的词人孤高自赏,不向反对势力低头的情感。

一、原文本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杨宪益译本:(以下称杨译,杨宪益:2001)

Bu Suan Zi

Written during my stay in Dinghui temple, Huangzhou

From a sparse plane-tree hangs the waning moon,

Now are clepsydras still, men’s voices hushed;

Who is there to see the recluse pacing up and down,

A solitary swan on the blurred horizon?

Startled into flight he turns back,

But there is none to understand his grief;

He wings past the frozen boughs and will not roost,

Lonely on the chill sandbank in the river.

许渊冲译本:(以下称许译,许渊冲:2005)

TUNE: SONG OF DIVINATION

WRITTEN AT DINGHUI ABBEY IN HUANGZHOU

From a sparse plane tree hangs the waning moon,

The water clock is still and hushed is man.

Who sees a hermit pacing up and down alone?

Is it the shadow of a swan?

Startled, he turns his head

With a grief none behold.

Looking all over, he won’t perch on branches.

But on the lonely sandbank cold.

二、两个英译本对比的不同视角

(1)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是按照原文字面意思和句法进行翻译;意译则注重意思,对原文的形式进行修改,达到使译文通顺流畅的目的。综合来看,直译和意译总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灵活选择,而不拘泥于一种。

本词词牌卜算子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来自于唐代诗人骆宾王,另外一说是来自古代从事占卜职业的人。在两个译本中,许译用意译的方法,把卜算子词牌的意思用英语表述出来;而杨译则是用拼音进行直译。意译有利于传播文字背后的意思,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而直译则只从发音上对原文本进行模仿,可能会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感到茫然。关于梧桐的翻译也是如此,若只是把它按汉语拼音写出,并不能让外国读者明白词所表达的意思。杨译和许译都把它处理为plane-tree,更容易让人理解。

如果译文面向的是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群体,仅仅用拼音表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也是可以的;如果译文要面向外国读者,向外国读者推介,那么就要进行适当解释,让中国文化尽快传播到世界上。

到翻译副标题的时候,两位译者都采用的直译的方法,两个译本都直接表达出这副标题的意思―住在黄州定慧院而作。只是具体表述不同。对于正文,两位译者都采用直译来传达词人的意思,只是在音节、韵律和词汇选择上有所不同。

(2)对等

对于文学翻译来讲,不忠实的译文绝对是不成功的译文,所以我们要达到对等。这里列举几种不同形式的对等:发音上的对等;词汇上的对等;意象上的对等。

定慧院是一个佛教寺院,苏轼第一次到黄州的时候曾经在那里暂住。这个寺庙的名字是中国文化里所独有的,为达到发音上的对等,两位译者都把定慧院用拼音翻译出来。对黄州的翻译也是如此。杨译可能考虑到西方没有“卜算子”这个概念,只是达到了发音上的对等,把卜算子译为Bosuanzi。

在本词中,“疏桐”意思是“稀疏的梧桐”,据史书记载,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冬季。把“疏”翻译成“sparse”体现了词汇上的对等。“漏”指得是中国古代一种记时仪器,类似于西方的沙漏。“water clock”和“clepsydras”都能指代表示这种计时仪器。关于“幽人”的翻译,许译用“hermit”而杨译用 “recluse”。“hermit”指得是因宗教原因而隐世的人,而本词中“幽人”则指代作者自己,所以从词汇对等的角度,“recluse”更为合适。

本词中有两个典型的意象:“孤鸿”和“沙洲”,由于这两个意象关乎作者感情的传达,因此翻译时如何实现这两个词语的对等至关重要。按照“鸿”在生物学上的术语翻译的话,应该是“anser cygnoides”。但是如果用这个译名的话,译文就完全失去了美感。两位译者都采用西方文化中代表优雅、纯洁、忠诚和尊贵的“swan”,来表达作者脱离政治倾轧和物欲的感情。“swan”在这里就能够达到意象上的对等。词人用“沙洲”更烘托出出全词的悲凉气氛和“孤鸿”的孤高。因此用“sandbank”或“sandbar”也可以实现意象上的对等。

结论

从对不同译本的分析,我们不仅能从译者身上学到翻译技巧,还能从中总结出诗词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在进行诗词翻译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原文本的内容,并且清楚的理解原文本;再者,我们要关注译本的形式,以呈现原文本的美感;第三,我们要关注原文本的意象,发掘诗词的文化背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