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7 00:35:56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时间:2023-03-07 00:35:56     小编:

[摘 要]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品质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社会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力量,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认同度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要掌握人民大众,就必须积极回应人民大众的呼声与需求,努力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牢牢把握时代精神,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意志和追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如何努力回答人们的疑难困惑、疏导情绪、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在实践上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他们用事实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适合中国的,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就是要在新社会阶层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度,用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突出成绩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适合中国的,这样可以带动一大批人民群众对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度。这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重点,使大众化工程顺应世界潮流和国内发展大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人民大众理解掌握,使人民群众用改革发展的成就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大众品质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大众品质的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内在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利益代表性、现实性与信仰性等品质。其中,科学性:即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国家建设的科学理论。利益代表性,就是宣扬共同富裕的观念,并对两级分化现象纠正,在政策上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全社会“人”的利益诉求,以增强利益关系的合理性。现实性,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关怀,解决问题和矛盾,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系列的政策,使新崛起的新社会阶层感受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社会的信仰基础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既能够为民众提供社会信仰,又能够提供人生信仰,也使新社会阶层这部分人找准了人生目标和方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也就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具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思想政治觉悟。他们是改革开放事业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艰苦奋斗,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他们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也不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们在经济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强了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实现政治诉求的愿望,他们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离不开新社会阶层的实践活动,他们的创业行动和政治诉求实际上是在不断的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气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气度是凝聚千百万人民为人类的解决而奋斗,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现实历史中得到的,并用来指导改变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在党的领导下,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利益,但他们的人生目标还很迷茫,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新社会阶层,引导和帮助新社会阶层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这也是广大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强烈的政治愿望,因为他们已经在实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及时吸纳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气度,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二,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这充分说明孕育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孕育和谐社会。对新社会阶层人文关怀就是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对他们文化氛围、精神生活条件的关注及其满足;他们的基本权利,尊严、价值及权利和义务的关注及肯定;对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注及支持。这些,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它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关注新社会阶层的生存状况,维护他们的尊严,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宣教工作机制,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性。

新社会阶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践行者,在新社会阶层中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对在改革开放中有突出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私有企业主,通过他们的宣传教育使理论走出自我思辨的窠臼,形成理论和实践联系的事例来说服教育其他人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及时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热点和实践中的焦点、难点问题,提高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建立以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率、认同率和践行率为基本指标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