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

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1:13:28
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
时间:2023-08-04 21:13:28     小编:

摘要:文革连环画极强的叙事性特征,决定了它在文艺大众化中的地位。在文革特殊语境中,面临文革母题表达的任务,文革连环画在“语”“图”关系的势力较量中,体现了图像阐释的不确定性和母题叙述的确定性中的平衡,以空间叙事形式表达线性叙事目标,构成了“文革连环画”内在的矛盾和张力,从而使得“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构成了其本质特征,由此,可以窥视左翼叙事图像本质主义的叙事特质。

关键词:文革连环画;空间呈现;线性叙事;本质主义

“文革连环画”作为左翼图像中叙事性极强的一种媒介。相对文字叙事的线性推进和图像叙事的空间呈现。体现了一种双性结合的边缘性特征,从叙事理论及实践的角度而言,“文革连环画”沟通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是形式叙事学和语境叙事学有机结合的典范。因此,从补充叙事学理论而言,“文革连环画”具有个案价值。

一、“文革连环画”与文艺大众化

尽管从具体的传播效果而言,很难断定连环画较之其他图像媒介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但不难判断的是,在文艺大众化过程中,因为连环画“是一种图文并茂、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和通俗易懂的美术读物”,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工农大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文革连环画”也不例外。连环画的亲民性由“图像性”、“叙事性”特点决定,其定义更是离不开对这两者的强调:“连环画是绘画形象和文学故事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它有故事,有情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所以在影响和教育群众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因此,在中国革命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群众文化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连环画图像的直观性和附着在叙事上的故事性,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的政治任务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左翼图像的实际功用,也有助于其更容易融入文艺大众化的进程。

既然连顾阿桃所依赖的简笔画图像,都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更何况篇幅上不受限制,图像上更具表现力的连环画呢?事实也正是如此。同样是大众化运动火热的40年代,以文字为载体的小说,连大众化程度最好的赵树理,其小说销量也不可能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同时期年画的销量“都是供不应求”。这也许是解放初期,共产党执意要通过行政的方式,进行年画改革的原因。共产党领袖显然意识到,在推行政党政治理念的效果上,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同样是文革阶段,户县的农民画可以风声水起,涉及众多的人,但在小说创作领域,祛除人为的干预因素,除了浩然的一枝独秀,整个小说界确实一片凋零。换言之,在绘画上面,工农兵更容易被“化”,而在小说创作上,因为知识素养要求更高,即使想“化”,也不那么容易“化”好。就算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图像媒介较之文字媒介,在文艺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实现对预期目标的传达,这其中所面临的基本语境相同,但导致的后果显然受制于媒体的差异。说到底,图像的直观性较之文字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在传达党的政治理念和任务时,具有更好的效果。

二、“语-图”互文性背后的“势力”较量

前面的论述曾提到。连环画是“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结合的典型载体,说得直白点,两者的关系即“脚本”和“画面”的关系。从叙事学的转向上来说,单纯的“文字叙事”依赖时间的线性推进过程,因为“语言肯定是一种顺序性的连接,句子陈述的线性流动,由最具空间性的有限约束加以衔接,两个客体(或两个词)根本不可能完全占据同一个位置(譬如在一个页面上)”。小说是最典型的文体,从叙事学理论而言,自然属于经典叙事学范畴。而“图像叙事”则涉及“空间转向”,其中的叙述文体如电影、电视尽管还不能完全脱离文字叙事的影响(旁白、对白等),但其毕竟主要依赖图像推进叙事,因而总体上体现了较为纯粹的图像叙事特征。毫无疑问,对这些在信息时代发展愈来愈快的叙事媒介进行叙事学上的分析,已经转移到了后经典叙事学范畴。这样,连环画“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双性结合的特点,实际上包蕴着“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转向的微妙趋势。既然如此,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连环画在此微妙的转变过程中,是否有着确切的叙事学意义上的学科边界?

先梳理一下“文革连环画”脚本和画面的关系。60年代时,学者在理解连环画“脚本”和“画面”关系时,不但强调了两者的因果关系。而且没有驱除“生活”要素,“连环画的主题和情节,是由脚本规定下来的,画家的创作要以脚本规定的主题和情节为归依。但这决不意味着画家可以不再到生活里去。连环画家以脚本描写的主题、人物、情节为指引,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素材,进而创作出合乎脚本需要的图画。就生活是创作的唯一的源泉来说,连环画家同一般画家没有什么不同”。到文革期间,则更强调了“脚本”对“图画”的制约作用,不但当时流行的《连环画画法》强调,“脚本是连环画的基础。连环画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要在脚本中肯定下来,脚本编写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创作的成败”。就连《人民日报》上一些美术批评者也坚信这一点,诸如闻梅在《连环画应好好抓一下》一文中提出“要抓好连环画脚本的编写和创作。连环画文字脚本是连环画创作之本。一本连环画教育意义大不大,文字脚本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文革期间对脚本的重视,显示了“文革连环画”依赖于“脚本”之上的对文字叙事的强调。但连环画脚本毕竟“不同于小说、戏剧那样,用文字叙事抒情、作详尽细腻的‘描写刻划;它必须用简练的手法,配合图画,说清故事,刻划人物”,这实际上又说明了脚本叙事的局限性。很明显,文革期间,对“脚本”和“画面”关系的理解,总是不惜驱除生活经验在创作中的影子,刻意凸显“脚本”的决定作用,显然受制于文革叙事母题的制约。

回到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有学者曾这样表述:“笔者赞成米歇尔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看作是复杂的‘缝合’关系。”复杂的“缝合”,这种表述道出了“语-图”的基本关系,对“文革连环画”而言,“复杂”体现在对叙事的理解时,必须回复到当时的语境,“脚本”和“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简单地像一般的叙事图像,很多时候,读者在理解“脚本”和“图像”之间的相关性时,必须依赖语境(或者说背景)这种弥合剂。以《胸怀朝阳战冰雹》原著第4幅画为例,如果只看画面,可见一个青年正在冰雹中,牵牛艰难行进,牛看起来力量很大,也很强壮。从人物处境的推进而言,怎样将牛带出困境,将成为推动叙事的主要动力,但不管怎样,画面体现的是人和牛之间的搏斗。然后看脚本,“集体的耕牛决不能受损伤!就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刻,青年民兵宁可自己被打伤,在密集的冰雹中把牛牵进了牛棚”。脚本的说明,显然增加了对“人物精神境界”的强调和“无私”行为的凸显,和文革整体语境中来自“老三篇”的“破私立公”的核心精神密切联系了起来。在此,“脚本”增值了画面的信息,而信息的增值恰恰来自于语境的还原、暗示。换言之,在理解此画时,如果离开了脚本对叙事的纠偏,读者所获得的细节差异将非常明显。由此看来,在理解“脚本”和“画面”相关性时,如果不能回复到文革语境,画面的叙事指向将受到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从整体而言的“缝合”关系却非常明显,很多画面的细节会超越“脚本”的局限。还是以前述图画为例,尽管画面没有提供任何与文革背景相关的细节,但画面的构图(“民兵”和“牛”的关系,会使我们联想到文革期间的相关场景)、气息(人和动物间的紧张氛围,没有乡村牧歌情调)可以提供更多与文革特殊语境相关的信息,从整体上有助于对文革母题的叙述,甚至其中政治象征的构图,以及构图所包含的确定性,都能很好地弥补“脚本”所致信息单薄的缺陷。但无论如何,“文革连环画”尽管有着“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的双重特点,在界定其叙事学意义上的学科边界时,笔者还是倾向于将其作为连环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将其归类到具有空间叙事特征的图像叙事范畴。毕竟当“文字”和“图像”处于同一时空时,“图像”因为天然的直觉性和视觉性,更容易进入读者的视野,毕竟当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面临同一审美对象时,直觉思维更容易超越逻辑思维进行先行的思维运动。那么。如何理解“文革连环画”尽管属于图像叙事的范畴,却总是难以逃脱“脚本”的强势制约呢?这两者之间的“势力”较量是否显示了“文革连环画”更为根本的叙事本质?

三、空间呈现中的线性叙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