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松嫩平原青铜文化遗存

浅谈松嫩平原青铜文化遗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6 00:01:02
浅谈松嫩平原青铜文化遗存
时间:2023-06-16 00:01:02     小编:

[摘 要]白金宝文化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对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松嫩平原;青铜文化;白金宝文化

以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材料为例,白金宝文化的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褐陶两类,前者居多。在夹砂褐陶中,以灰褐陶为主,在泥质褐陶中则以黄褐陶占多数,其次为褐陶。此外,还有很少的红肉和“红衣陶”,泥质陶大多是素面的,其表面打磨光滑、诸如泥质黄褐陶、壶、钵等器型甚属规整。还有少量泥质灰(黑)陶钵、敛口罐等,亦均类此。

白金宝文化的陶器均系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陶罐的内壁尚留有明显的痕迹。陶器的唇、耳、底、足等于分别制成后,再安接到器身上。向南的口沿部分是先饰绳纹,然后再附加泥条做成厚唇,3个乳状贷足是分别做好后,再接到一起的。小型陶器如杯、壶及陶塑等则用手捏制而成,个别陶器残破后为了缀合复原而穿有许多小孔。烧陶火候一般较高,据鉴定可达2000℃左右,质地坚硬,颜色纯正。

白金宝文化的陶器纹饰以绳纹、动物纹、几何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堰纹,还有指甲纹、锯齿纹、方格纹、划纹、刻纹、弦纹、锥刺纹、乳丁纹等。绳纹有粗细之分,多见于此;其余纹饰均饰于钵、盆、罐、壶等泥质陶器上,这种蓖纹是最具有文化持征的一种纹饰。它是在磨光的器壁上,用梳齿形工具连续压印出密集而细小的蓖纹构痕,用其组成几何图案,变化多样,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其中以羊纹、蛙纹、鹿纹、骆驼纹为主的几何形动物图案尤为突出,极具朴实而又生动之匠心。个别器物饰以仿回纹、仿蝉纹为主体的图案。篦纹主要饰于泥质陶钵、壶和罐的腹部。关于白金宝的蓖纹,有人认为其施纹方法是用细绳(线)或麻、毛一类纤维,将其缠绕在薄片工具上,用薄片压出稀疏的连续坑点,坑点内可辨绳股痕迹,应当称为“压印绳点纹”。与用篦齿形工具简单压印的蓖纹迥然不同。

白金字文化的陶器造型相当严通规鼓,主要为平底器、三足器和四足器。许多器物有耳或把手。主要陶器是蓖纹钵,罐,壶,小口、直领、乳钉和圆饼纹瓮,带耳素面杯,直口筒脂袋是绳纹南和支座等。仿棵皮器和阔罐具有浓厚的土着色彩,能反映出当时人们乐于用此。

白金宝文化的生产工具以骨器、蚌器为主。仅蚌刀一种即多达40余件,还有少量的蚌骸,它们都是用于切的工具。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生产活动。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密制精致、锐利的骨鱼原、骨矛、骨族。以及蚌骸、石族等,多是用于渔猎生产的工具,是渔猎生产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标志。1974年发掘的1早灰坑中,堆积有厚达0.1米的色骨、蚌壳层,加上兽骨的大量出土,更能证明上述论断。石器少见,仅有副削器和磨制石斧、石锦等。在陶器上饰有以蓖纹组成的草纹为主题的图案,有的还组成草地、圈栏一类幻图案。手法简炼,形象逼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养畜业在当时发达的情景。原发掘者据以推证,羊是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当是卓有见地的。

白金宝文化的陶窑已残,窑深1.67米,纵剖面呈袋状。窑口呈椭圆形,长1.0、宽0.8米。在窑口下深0.3米处有二层台,二层台的口径略小于底径.窑底呈椭圆形,大小与窑口相等。

白金宝文化主要分布在以嫩江中下游和松花江上、中游为中心的松嫩平原上。其东限沿江而下可到哈尔滨、宾县、巴彦县,但未能越过张广才岭;南面越过嫩江到达其支流吉林省;向西可至嫩江支流绰几河下游,并沿嫩江北上达昂昂溪、富裕和嫩江县境内。

白金宝遗址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学发掘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嫩江、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经济面貌、文化特征、社会性质以及族属和渊源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