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周恩来: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4:45:13
周恩来: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时间:2023-08-06 04:45:13     小编:

周恩来曾说:“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① “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②

一、周恩来对师爷

有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师爷?

师爷就是幕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秘书、智囊、文胆。这个职业自古有之,但是到清朝才广泛地兴起来。

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规定书生只读四书五经,用孔孟之道可以教化人民,而统治人民、治理国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行政手段,还要有法律、财政税收。通过科举考试当了主官的人并不懂行政管理,不懂法律。这是吏所擅长的。吏是由民间进入官府,是一种行政职务,职务小而作用大。统治国家离不了官和吏,因而人们常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称为官吏。以前吏可以靠自己的政绩得到提升,因而官和吏的利益是一致的,要共同治理好地方。朱元璋幼年生活贫困,深受胥吏的欺压,对他们深恶痛绝,他当了皇帝就惩罚胥吏,不准胥吏靠政绩步入仕途,也不准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中期这种规定越来越严格,完全堵死住了吏的出路。结果适得其反,胥吏因无出路,变得不求上进而沦落,好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坏的,鱼肉百姓。朝廷有回避制度,为官者不能在家乡当官,也不能在一地任职时间过长。形成主官是流动的,而胥吏是世袭的。

吏的稳定保证了封建社会统治的延续性。可是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玩弄权术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常常引起民怨。为官者要治理好地方,力求稳定、发展,以图提升。这样官的利益和吏的利益不是统一的而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当官者要管住吏,要约束他们,自己又没有这个本领,怎么办?他们就雇用懂刑法、懂财政税收的人在后面出谋划策,这就是师爷。负责刑法、判案的是刑名师爷,负责财政税收的是钱粮师爷。主官和胥吏的对立,是清朝师爷职业兴起的原因。为官者要在官场上应酬,上下打点,打通关节。要会书琴诗画,常常吟诗作赋、互相唱和,占用大量时间。这也是起用师爷的一个原因。

师爷的任务是“佐官制吏”,为主官捉刀代笔,出谋划策,以至操纵地方政治,成为维持封建统治不可缺少的人才,既懂民情,又知道官场运作的程序和潜规则。因此他们的思想、生活习惯、作风传统既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又有封建社会的陋习、糟粕,在他们的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当师爷要受专门的训练,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当,那时并没有培养师爷的学校,都是师徒相传。因为绍兴地区读书人多,他们走不通科举之路时就转而当师爷,父子相承,兄弟相传,渐渐垄断了这个职业。清朝时,全国上千个县,各县的主官多请绍兴师爷,上一级行政机关府里的师爷也是绍兴人。哪一级的案子不是绍兴师爷办的,到了上一级就不能让你通过。所以有“无绍不成衙”之说,互通声气,互为党援。有的师爷已经在外多年,在外面(多在河北的沧州、保定)安家落户,也要讲绍兴话,也要称自己是绍兴人。管钱粮的多是沧州师爷,管判案的多是绍兴师爷,说到底还是绍兴师爷。到晚清,随着湘军、淮军的崛起,师爷中皖人才多起来。清朝重臣左宗棠、李鸿章均是师爷出身。

师爷是明码标价,薪金比较丰厚。他们挣了钱,一个置土地当地主,一个办南货庄当商人。因为人们对官府统治不满,殃及师爷,认为他们控制讼诉,强词夺理,助纣为虐。在旧的戏剧中,师爷多由红鼻头的丑角扮演,被讽刺、挖苦。而没有看到他们在治理地方的作用,没有看到他们的行政管理能力。近来人们的看法才渐渐发生改变。

周恩来对师爷有深刻的认识。

周恩来9岁后,父亲在外做一个小职员,难以养家糊口。家里只有爷爷留下的一所房子,并没有地产,靠典当、借钱度日。他为什么却说自己出身于一个封建的家庭呢?1946年他对记者说:“绍兴社会除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外,中上层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读书人的出路照例是中科举。而绍兴人则有大批当师爷的。”

他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封建家庭的老根子可厉害了,影响思想、影响生活习惯,封建根子不挖清,思想认识不到,你的思想觉悟就提高不了。”③

我们理解了师爷这个职业的特点,就知道他指的封建的根子是什么了。封建家庭并不等于是地主家庭,靠地租封建剥削为生,而是指家庭的生活习惯、文化、思想传统。

二、周恩来祖上有几代是

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祖先相传是北宋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代,由中原迁到浙江,后来在绍兴落户,繁衍生息,到他太高祖父这一代已是第27代。太高祖的父亲这一房称为“五十房“,五十房始祖活到96岁,在家里大厅挂上“百岁堂”的匾额。周家后代都说自己的老家是绍兴城内保佑桥百岁堂。

周元棠的二孙子周昂骏(1839年7月-1881年10月)才华出众,13岁考取秀才,轰动家乡。④周元棠看到自己年老体衰,大儿子周樵水体弱多病,科举屡试不中。他因年青时家贫,考虑今后家计,没有让周昂骏继续考取功名,而是决定大孙子周晋侯(1836年10月生――约1896年前后)、二孙子周昂骏学习做钱谷师爷,为孙子选定了职业。

从周元棠开始,周家形成一个小房族,这个小房族有三个特点。

第一特点:都以大排行计算族内的相互的关系,从这点来说他们的关系是紧密性的。周恩来就出生在一个这样的大家庭中,他爷爷去世后,父亲能力差,他受到众多长辈的帮助。

第二个特点:世代为师爷,擅长“佐官制吏”。

第三个特点:他们并不置地产,只有房屋若干。他们是凭自己的才干、学识、品行端正立足、谋生,所以有良好的家风,特别重视后人的教育。

周元棠不仅决定子孙的职业,而且他的学问和为人都是楷模,深受后人的尊敬。所以他的诗集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解放后,周恩来得到《海巢书屋诗稿》,一直珍藏在西花厅。邓颖超病逝后,由邓颖超的秘书赵炜交给淮安周恩来故居收藏。这本诗稿不仅有较高的价值,而且是研究周恩来家世的重要文献,研究周恩来思想成长的文献。

就在周昂骏考取秀才的第二年,周元棠去世,享年60岁。

周恩来就是在这样一个“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的氛围中出生、成长。祖上四代师爷给他的烙印,已经融于血液、骨髓,深深植于基因之中。

周恩来受到师爷世家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书香门第,文化素养高。从小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勤学好问,善取人长,知识广博。

2.有品德,讲操守。“文革”中,他常说:“我就是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言行一致,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说:“文革,使我少活了十年。”他逝世后,百万人自发为他送行,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有谁得到这样的评价。

3.耳闻目睹,知道朝廷运行过程,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力强。

4.从家族的变迁,知道世事艰难,成功不易,做事兢兢业业,慎始慎终。他常说: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5.师爷的理想是做像曹操、张良、诸葛亮这样的将军、宰相。出将入相,而没有当刘邦、朱元璋的想法。没有称王称霸的僭越之妄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没有个人野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