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00:31:41
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时间:2023-04-07 00:31:41     小编:

[摘 要] 随着科举以八股文为考试文体的弊端日渐暴露,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现象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却收效甚微。直至慈禧太后延续戊戌维新的科举改革措施,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因此,对八股取士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则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

[关键词] 八股文;书院;弊端;改革

Abstract: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ch took the eightpart essay as examination style increasingly exposed,the phenomenon that academy unilaterally emphasized on eightpart essay teaching has been sharply slammed. Some academies introduced real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to colleges,trying to change the academy teaching content. However,the situation of academy which regarded eightpart essay as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 failed to show a big change. Until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implemented the New Deal,abolishing the eightpart essay made academy which onesided emphasized the eightpart essay teaching lost its rationality of existence.Eventually, it was reformed to be a kind of newstyle school by the announcement of Qing court. Therefore,the criticism of scholastic election based on eightpart essay promoted the academy reform and the abolition of eightpart essay directly promoted the restructure of academy system.

Key words:eightpart essay;academy;disadvantages;reform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其便于“衡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科举公正选材,是科举制度向公正、公平发展的重要表现。然而,八股文内容空疏,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字游戏,虚耗了无数士子的心血和光阴,因此它越是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测验选拔功用,也就越是浪费士子们的才思。自明代起,八股文就逐渐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至清代则成为大多数书院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书院执掌者或者有识之士在批评八股取士弊端的同时,也提出增加实学和西学等教学内容,有的书院甚至直接将八股文排斥在教学之外。至清末,八股文被废止之后,书院则随之被改制为新式学堂。从八股文与书院改革、改制的关系来看,清代书院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基本不是全面否定科举应试教育,而是反对片面强调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一 清中叶之前:书院八股

应试教育的批判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陆世仪等人即对八股取士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抨击,提出以废八股文为核心的改革建议。浙江甬上证人书院的创建者黄宗羲指出“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明夷待访录・取士(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认为乡会试提出考官偏重头场,而头场虽试七篇八股文,首篇是关键,其余六篇皆为衍文,不能全面考察应试士子的水平。不仅如此,在八股取士的诱导下,为获取功名,天下士子多专注于背诵程墨,揣摩拟题,经史典籍反而被束之高阁。至于品行修养、兵农钱谷等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知识更是被荒废。他们一旦侥幸及第,就认为读书的生涯已经完成,不再继续学习。因此,耗尽其毕生精力学习的八股文仅仅是天下士子猎取功名的工具。正因为如此,黄宗羲认为清廷设科取士不仅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反而败坏了天下人才。

第2期 李 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自清代中叶起,随着八股取士的弊端日渐暴露,有不少学者开始反对书院将八股文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桐乡书院的创办者戴钧衡认为书院过分注重八股文教学,使其教授生徒实学的理想完全落空,他说:“今天下山长所以教士者,可慨矣!津津焉于科举文章,揣摩得失,剽窃影响,而罕有反而求之于实学者。” 《桐乡书院志》卷2,戴钧衡:《择山长》,清道光刊本。不少学者在反对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书院和科举的方案。程廷祚在《上李穆堂论书院书》中提出虽然科举文章不是学问,但其能为士人带来荣华富贵,因此,山长根本无法让生徒“从事于为己之学,而毋志于科名。”如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慎选书院山长的基础上,全面效仿胡瑗的苏湖教法,以经史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而不是八股文,只有这样书院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材。 程廷祚:《青溪集》卷9,《上李穆堂论书院书》,民国三至五年上元蒋氏慎修书屋铅印本。道光时期,葛其仁在《书院议》中对书院以八股文为考课的主要内容十分不满,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使书院生徒舍本逐末,应该将八股文排斥在书院教学内容之外,“不当诱以科名利禄之说”,并依照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的要求开设课程,以凸显“学校造就人才之意”。 葛其仁:《味经斋文集》卷1,《书院议》,清道光三十年歙县学署刊本。这种反对书院开展八股文教学的观点在清代中叶之前并不具有代表性,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见解,清代大多数书院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八股文教学,培养科举应试人才。

而颜元、阮元等人则通过创办或者改革书院的方式,试图改变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局面。讲求实学的颜元在执掌河北漳南书院时,对传统书院教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实行分斋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习礼、歌诗、书计、举石、超距、拳击、军事、农业等实用知识。颜元认为八股文不但跟儒学背道而驰,而且跟他倡导的实学也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为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漳南书院并未将八股文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设“帖括斋”,专门“课八股举业,皆北向”。尽管如此,在颜元看来,设“帖括斋”只是暂时性的,其目标“俟积习正,取士之法复古”, 《颜李丛书习斋记余》卷2,《漳南书院记》,《四存学会》校刊本。这是漳南书院与其他书院的区别之所在。

如果说漳南书院的改革是尽可能弱化八股文教学的话,那么乾嘉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创建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教学内容则完全不同,将八股文排斥在外。阮元在阐述其创建学海堂的理由时说:“制举之外,求其淹通诸经注疏及诸史传者屈指可数,其藏书至万卷者,更屈指可数,故州郡书院止以制艺试帖与诸生衡得失,而士子习经但取其有涉制艺者,简炼以为揣摩,积习相沿,几乎牢不可破”。 崔弼:《学海堂集》卷16,《新建粤秀书院学海堂记》。可以说,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清代中叶书院反对八股文教学的典型。

尽管如此,从整体上而言,19世纪中叶以前,反对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声音依然相当微弱,从实践层面改革书院教学内容也仅仅是个别学者的行为,社会影响也还相当有限,开展八股应试教育仍然是清代绝大多数书院的主要任务。二 鸦片战争后:书院改革八股文

应试教育的尝试 在鸦片战争隆隆的炮声中,中国从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科举取士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对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而西方文化和近代教育制度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文明传入中国,它们为改革书院和科举提供了推动力和参照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部分具有政治忧患与人才危机意识的传统士绅与洋务官僚开始激烈批评八股取士制度,提出了改革书院教育的建议,并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改革书院的尝试。

郑观应在比较中西方取士之法后,认为“泰西取士之法”,“无论一才一艺,总期实事求是”,而中国的八股文取士则明显落后。他说中国用考八股文来选拔官员,天下士子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八股文上,浪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本国之风土人情、兵刑钱谷等”等实用知识则完全不学,他认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矛盾已经尖锐化到极点了。他主张科举考试取消八股文,分两科进行,首科考经史、时事策、判例案;次科“考西学”,出题内容主要是实用的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1,《考试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即便如此,郑观应也看到,考西学“恐未必能与正科并重”,必须模仿西方近代教育体制设立各级学校,传授西学,他说:“窃谓中国自州、县、省会、京师,各有学宫、书院,莫若仍其制而扩充之,仿照泰西程式,稍为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京师者为大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1《考试下》,第36页。郑观应首次提出改书院为学堂,并且将八股文排除在学堂之外,学堂文学分为六科,即文学科、政事科、言语科、格致科、艺学科和杂学科;武学分为陆军科和海军科,并根据学习成绩逐级递升。与郑观应的观点类似,胡薄⒗疃钡热艘蚕群筇岢龈氖樵何学堂的建议。不过,在科举取士还是以八股文为主要文体的背景下,这种方案很难得到落实,更遑论大规模推广。 有的地方即使没有立即宣布改书院为学堂,但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科举和书院诏令发布之前,四川的书院几乎全是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不是讲求实学和西学。四川学政吴庆抵要求全省书院改革教学内容,“一律改课时务策论”,不得再教授时文和试帖诗。 于宝轩:《皇朝蓄艾文编》卷16,《四川学政吴庆抵通饬各府厅州县变通书院章程札》,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官书局铅印本。其他各省也都响应朝廷改革号召,书院改革成为一股潮流,这也进一步证明科举取士制度对书院的影响,改革科举成为促进书院改制的最为强大的内驱力。

清代以八股文取士,促进了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书院的发展,使得清代书院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都远超前代。然而,随着书院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书院教学内容的呼声也日渐强烈,有的书院将实学和西学引入书院,试图改变书院的教学内容,但是书院以八股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局面未能得到明显变化。直至慈禧太后实行新政,废除八股文,使片面强调八股文教学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最终被清廷宣布改制为新式学堂,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余年的教育、研究机构失去了存在的制度支撑。可以说,对八股取士弊端的批评推动了书院的改革,八股文的废止更是直接推动了书院的改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书院改制的进程仍然受制于科举制度。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停废,书院改制才最终得以完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