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智障人士需求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智障人士需求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0 10:50:10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智障人士需求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5-08-20 10:50:10     小编:

【摘 要】智障人士因多因素影响无法较好的享受现代医疗科技工具和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有被进一步弱化的倾向。从众多智障人士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亦有一些服务模式的提出。文章主要对智障人士的基本需求,如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教育、就业等进行分析,尝试用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更新观念创建包容性的社区环境,发展社区工作及相关服务模式,构建智障人士的支持网络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应对策略,企望有益于丰富和完善智障人士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智力残疾;社会工作;需求层次;社区康复

一、什么是智力残疾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 智力残疾,亦称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水平,按照智力商数(IQ值)低于70,并结合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来进行确定。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和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通常导致先天性智力残疾包括:遗传、染色体的异常、怀孕分娩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等因素;导致后天性智力残疾包括:脑部缺氧、脑部受创伤、脑部严重萎缩、脑部发育不正常、环境污染、恶劣的教育环境等;另外,有一部分智力残疾原因不明。

二、智障人士需求问题分析

(一)智障人士的生活及自理需求主要依靠家庭系统支持

在日常生活方面,智障人士的生活与其他残疾人的生活稍有不同,视听残疾、肢体残疾等人群可以依靠科学仪器或者医学工具改善自身的不利状况,残疾对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以及掌握生活的技巧等方面的阻碍远没有智障人士那样明显。在生活自理方面,重度智障人士几乎无法完成,加之不少家庭受经济条件制约,主要依靠自己家人或其他照顾者进行照顾;中轻度智障人士,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动能力,家庭系统和个别社会组织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事务方面给予更加清晰和明确的指引,以及循序渐进的训练,促使其学会简单的日常生活照顾的技能。另外,歧视性的居住环境、封建的风俗文化以及人们不良的惯性思维等外部因素也对智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带了一定的压力,迫使智障人士更多的留在家中。

(二)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进一步压缩智障人士的社会交往空间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就会有社会交往的需求。由于受到自身功能缺陷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残疾人所处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弱。鼓励和支持智障人士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提升自我形象,缓解家庭照顾者的负面情绪,建立相对有效的互动和互助系统。事实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交往功利主义的盛行,以及文化融合和专业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都进一步的压缩了智障人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空间。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将轻度智障人士送到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加强并巩固智障人士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建立起简单的社会交往圈子;而家庭经济状况欠佳或个体智障程度较重的智障人士则只能被圈养在家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种供养式照顾带来的危害不仅是智障人士本身,还包括照顾者。

(三)智障人士的早期教育和后期培训出现脱节

(四)智障人士就业机会少且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残疾人就业条例》于2007年5月开始实施,强调对残疾人就业实行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一些轻度残疾人士亦会选择自主就业。智障残疾人因实际能力不足,只能从事极简单的劳动,通过设计简单的劳动,让其学习简单的技能,从中得到训练提高。就业会显现出智障人士更多的身心缺陷,但考虑到父母或监护人不可能一辈子抚养和照顾,走向独立是他们必然选择。当前已有个别社会组织对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进行自我照顾与职业训练,与其他残疾不同的是智障人士的职业训练更为简单和单调,就业岗位数量有限,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其中除智障人士自身特点外,还有相较于肢体残疾或听力残疾,智障人士无法较好地利用企业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所带来的就业岗位,而且所在社区和数量有限的社会组织与福利庇护工厂、社会企业间缺少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间难以有效匹配。

三、智障人士需求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努力将智障知识和相应措施引入基础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接纳是一个社会开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简单而笼统的让社会大众理解残疾人的概念、类型是不够的,必须将各种类型细化到基础教育、舆论宣传和社会生活当中,让社会大众在理解智力障碍概念、成因和言行举止的同时,须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使智障人士回归社会,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新闻传播媒体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恪守专业职责,倡导社会大众关注智障人士事业,积极宣传残疾人的各项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婚检和新生儿筛选制度。将有关智障人士的知识写入基础教育课程,不仅能端正个人的生活习惯,更能为培养良好的人格打好坚实的基础,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认识观。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应该在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格教育,单纯的强调素质教育不是时代的要求,应该结合素质教育德智体发展的特征,突出社会大众对社会的责任,这样在完善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推行社区工作,依靠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等模式满足智障人士需求

社区工作鼓励居民自助以及自决社区事务,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社区服务是我国社区工作本土化的实质体现,社区服务的工作对象是为所有居民服务,亦强调关注社区中的智障人士,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和链接社会资源,适时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娱乐、医疗、就业等条件,维护智障人士的合法权益。社区康复通常理解为以服务对象生活的社区为基地,有计划地通过融合各类专业及非专业的工作方法促使智障人士能在社区中尽量自主地生活。社区康复鼓励智障人士与社区内的人建立关系,合理使用社区资源,恢复和优化智障人士原有的生活娱乐圈子。另外,从社区工作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智障人士还是其他弱势人群,都需要有相对宽松和包容性强的社区文化环境。因此,社区居委会或其他社区组织可以尝试针对社区居民在接纳、认同、鼓励和支持等方面进行社区教育,而社区工作者亦会运用专业服务和技巧,动员社区居民关心、理解和支持智障人士走出家庭,融人社区。

(三)完善智障人士支持网络和服务内容,拓宽智障人士抚养和就业途径

(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智障人士服务体系

四、结语

智障人士被认为是处在社会最底层,其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远落后于其他弱势群体。虽然近年来智障人士的需求问题,通过就业、低保、康复等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事实是无论社会大众还是智障人士家庭都仍然无法正视智障人士拥有的潜能及多元化需求,只是将智障人士看作是社会的负担和救济的对象。鉴于此,回应智障人士的需求和发挥智障人士能力应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相应社会组织的研究论题,在社会救助方面应避免扶残助残工作的短期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想方设法建立保障智障人士基本需求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2] 高圆圆,王武林.社会工作方法在残疾人福利服务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理论版),2012

(10).

[3] 林静新,古阳春,林一帆.广州市智障人士支持性就业实践及政策援助诉求[J].改革与战略,2013

(8).

[4] 马廷慧.成年智障人士康复训练服务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4

(6).

3
2); color: rgb(0, 0, 0); display: inline-table; width: 659px; height: 366px; background: rgb(224, 232, 2
4
5);">

3
2); height: 1px; background: transparent;">

剪切 (Ctrl+X)

复制 (Ctrl+C)

粘贴 (Ctrl+V)

粘贴文本

段落标签

字体

字体大小

加粗 (Ctrl+B)

斜体 (Ctrl+I)

下划线 (Ctrl+U)

删除线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全选 (Ctrl+A)

删除文字格式

对齐

列表

减少缩进

增加缩进

超链接 (Ctrl+L)

取消超链接

锚点

图片

Flash动画

多媒体文件

插入水平线

表情

表格

源代码

预览

打印 (Ctrl+P)

全屏编辑 (Esc)

关于 xhEditor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