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献礼祖国60华诞优秀征文
嗬!姚老太又搬家了!
屈指算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姚老太这是第六次搬家了。这一回,姚老太搬进了140平米的大房子里,窗明几亮,简约的装修仍不失家境的殷实和生活的富足,姚老太心里那个欢畅啊简直写满了脸上的菊容,每一条皱痕里都溢满了欢喜,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我这个搬家啊,一次比一次心里舒坦,一次比一次心里敞亮。”
姚老太可是有故事的人。单不说她那97岁的高龄,足以作为一个世纪的见证。就是姚老太的几次搬家的经历,也足以让人悲喜交集,感慨万千。
姚老太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她的丈夫做了八路,离家一走杳无音信,在战乱年代里姚老太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东躲西藏,颠沛流离,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曾经因为丈夫的缘故蹲过监牢,受尽磨折,从此落下了夜不能眠的毛病。“那个年代啊,有个窝窝藏就不错了。”姚老太每每说起来,长吁不已。她最大的遗恨就是丈夫不知下落,“别人都有信了,就是他没有,都怪我把结婚的被子送了人,要不——”说到这里她就不再往下说了,于是在场的人都劝她:“您老这不是好好的吗。儿孙混得都不错,可都是党员啊,老一辈的事业可是代代相承呢!”
听到这些,姚老太自豪地笑了。可她还是谦逊地说:“都是党领导得好呀,我这个老太婆沾了共产党的光呢。”解放后老人被定为烈属,她一直没有再婚,住着几间破泥屋,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两个孩子,大男孩考取了大学,入了党,当了教师,直至做了教授,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女孩子学习比哥哥还要好,可是那年代家里穷,女孩子自动放弃了上学,这让老人一辈子歉疚,总觉得对不起女儿。
儿子在城里工作,姚老太带着儿媳孙子在乡下居住、劳作。期间老人搬了两次家,住的好了些。八十年代按政策规定儿子可以带全家入住城里,享受城镇户口,姚老太第三次搬家。刚进城里时,没有专门的家属楼,和儿子同样的还有几家,大约四五户吧,大家都住在一排大教室改装的“家”里,一个教室住一户,这一住,就是十年。好在大家都是吃惯了苦的人,邻里和睦,倒也满足。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步伐日渐明快,国民经济日渐富强。儿子单位也因此第一次盖家属楼,姚老太第四次搬家,第一次住进了楼房,房子不足百米,还是一楼,但是带个小院,姚老太把历次搬家必带的“光荣人家”的牌子端端正正地安放在院门上,心中想:这一辈子总算有个着落了。搬家那天,一家人欢天喜地,祭了死者,放了鞭炮,还邀请了乡下的老亲旧戚。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多少小楼别墅,农民们还向往着城市户口。姚老太她们算是过上了农村人艳羡的城里人生活。
这时候,姚老太的孙子也上了大学,在学校里就入了党,姚老太经常教育孙子们:“可要好好学习,听老师、领导的话,可不能忘了本,给祖宗丢脸。”邻居们对这个革命家庭更是赞不绝口:“瞧人家老太太,真是教子有方啊!”话自然会传到老人耳里,姚老太对这个社会更是感恩和满足,当然,也是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斗转星移,转眼进了21世纪,社会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儿子单位又盖了一次居民楼,论资排辈,姚老太跟着儿子又搬了一次家,这次住的房子比原来的大了不少,大概有120平米。姚老太也是90多岁的人了,老家不时有人来看望她,不过他们这时候不再眼馋姚老太的生活了。姚老太听说这家盖了五间大厦屋,那家盖了两层小别墅,这个办工厂,那个跑运输,反倒是姚老太称叹不已,她不再为老家人担心生计了。姚老太很想回老家看看,可家里人怕她年老体衰,于是老人就央求老家人多来看看她,说说庄里乡亲的变化。人哪,生活在外无论多么舒适,总是那么叶老思根啊。
姚老太欣喜故乡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欣喜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自家明亮宽敞的客厅里,姚老太足不出户从电视里观看了香港、澳门回归,三峡水库建设,西藏铁路通车,神舟飞船上天……姚老太很关心国家发展,她觉得自己虽是风烛残年,可是那颗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社会大家庭,总是和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中国人是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的,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也拥有这般赤子之心。
如今,姚老太第六次搬家了。儿子已光荣退休,孙子也成家添丁,四世同堂,共享天伦。在新居里,姚老太在儿孙们的陪伴下,20xx年又从屏幕上欣赏了北京奥运,目睹了“嫦娥”奔月,也看到了国人众志成城抗击震灾的荡气回肠,老人更坚信党领导人民会度过一切大灾大难。
到20xx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就六十周年了,姚老太这个97岁高龄的老人和所有中国人都怀着一个赤诚的祝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