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一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准确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三
导入: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一、问题导学。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想想这一个关于找石兽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每段的意思。(僧、讲学家、老河兵)。
3.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想想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兽。用“谁怎么样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训练达标。
1.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今义:
(3)但知其??
古义:_______今义: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三、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3)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四、达标训练。
1.本文主旨句。
———。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补充: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四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五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六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ppt展示。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标: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情感目标: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更多。
河中石兽教案板书设计篇八
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清纪(ji)昀。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并阅棹设帐物理是携耳确论湮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概括),得出了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