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九万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他十几年如一日,平凡之中见真情,创业之中见奉献,危难之中见崇高,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热心,赢得了群众的贴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村支书郑九万》观后感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电影《村支书郑九万》观后感 1
3月27日,我所党支部组织所党员和骨干同志,到临海崇和门电影院观看了《村支书郑九万》。影片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朴素的对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形象。影片用十分真实又十分感人的手法,真实描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正如影片所讲"只要你心中老百姓的份量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就有多重"。郑九万他为了建设家园与家人一起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放弃两个儿子继续念书深造,一家人外出打工挣钱,为的是为万村还债,又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第二产业致富。
在发现由于万村道路交通不畅影响了发展速度。他又带领村民自己出钱、出力,大搞修路工程。在日常生活和办任何事情都少不了钱也离不开钱的问题上,他不单自己能正确摆正关系而且又能提醒家人认真对待、正确处理,不能贪财。他不但自己做到了,他家人也做到了,而自己因没钱治病、没钱营养终于积劳成疾。在患病倒下时,全村的村民都能自发的凑钱为他奔波治病。如村支书郑九万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全村百姓把水泥电线杆一根根地插到陡峭的山坡上,灯光照亮了整个山村,而他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几乎双目失明;当他重见光明后又带领全家进城打工,用弹棉花挣来的钱还清了村里通电时欠下的债务,特别是他生病住院期间,全村村民通过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为他凑钱治病,拿出儿子结婚的钱为村里修公路,冒着大雨和村民一起夯路基,台风来时心中惦记的是村民家的鸡棚。
影片最后台词“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这句话是一个不变的真理,这样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这一幕幕情景,感人肺腑.……
郑九万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但他十几年如一日,平凡之中见真情,创业之中见奉献,危难之中见崇高,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热心,赢得了群众的贴心;用自己的苦干、实干、带头干,树起了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威望。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习郑九万心系群众、赤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克己奉公、心底无私的自律精神。
电影放完后,我所党员骨干职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要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需要许许多多郑九万式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台州南收费所员工,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弘扬“团结、互助、无私、友爱”主旋律,鞭笞“损人、自私、自利”等丑恶现象,为职工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作为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目前我们工作环境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仍然需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诸如此类的不起眼的小事情做起。我们要学习郑九万同志奋力赶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加快浙江现代经济的建设步伐;要学习郑九万同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加大为民办实事的力度;要学习郑九万同志廉洁奉公的革命本色,努力践行党的先进性;要学习郑九万同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争做群众的贴心人。郑九万同志既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台州高速公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我们要自觉弘扬“郑九万精神”,更好地发挥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电影《村支书郑九万》观后感 2
影片《村支书郑九万》真实地讲述了郑九万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故事,他用具体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以自己的清廉、奉公,树立了共产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心系群众、赤诚为民——正是由于他心为百姓系、利为百姓谋,才会有“生病时全村人为他筹款,手术时全村人为他守候”的感人场面;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他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艰苦奋斗,使原来自然条件比较差的村子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他带头开发的高山柿子、乌牛早茶、青椒等种植基地,为村民致富拓宽了门路;克己奉公、心底无私——郑九万家里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先后拿出近3万元用在集体和村民身上,而集体的钱他从不乱花。
大家纷纷表示纷纷表示要自觉学习和实践郑九万同志的精神,从自身出发,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尤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纪律建设年活动,“争当阳光官员,争做阳光干部”。一位镇干部感慨道:“作为一名村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基层团干部,郑九万这个典型人物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要把他好的作风、好的优点带到下一步工作当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