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摄像师编导意识

浅议摄像师编导意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5 02:45:30
浅议摄像师编导意识
时间:2022-11-05 02:45:30     小编:

摘要:本文从研究相关背景入手,阐述了编导意识的内涵与作用,并从不断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角度,分析了摄像师应具备编导意识。

关键词:摄像师编导意识

引言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充满各种美丽和变化,当大千世界被我们的摄像师变化为荧屏上栩栩如生的活动影像时,广大观众被影像的魅力所征服。其实,电视节目的视角位置运动,主要是依靠摄像机镜头来替代观众的眼睛,去取舍一切以传达节目的内容。同时由于摄像机的运动,使观众有可能从各种距离、各种角度去观察荧屏上所发生的一切,也使得客观景物千变万化。特别是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推广。从目前来看,影视中的运动元素是越来越多层,因此影视中呈现出来的影像景观越来越丰富,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最具有荧屏感召力、吸引力的还是通过摄像机镜头运动带来的影像效果。

从目前摄像师的工作情况来看,很多摄像师总是无法主动工作,工作缺乏自主权,更多地时候遵循的是听从编导的安排,让怎么拍,就怎么拍,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此拍摄的话,我们的摄像师很难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强项,摄像师跟拍照片的人是不同的。摄像师的专业特性让它们比编导有更好的画面感觉把控能力,对画面元素的理解认识和摄像技巧的合理运用都远远强于编导。原因在哪里呢,主要就是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具有先天的优势。

一、什么是编导意识

(一)编导意识的概述

编导意识就是当我们从事电视作品创作的时候,参与创作的人员能利用电视技术开展事件讲述的主动意识。编导意识首先是对主题的理解。只有理解了主题,才能开展有效的编导。其次,编导又是对风格与美学的取向。风格是需要具体表达的,而具体的风格表达自然离不开编导的使用。最后,是编导以示就是对节奏的构思。总之,我们的摄像师从编导的角度和高度出发,通过充分理解认识电视节目的题材内涵和体裁,在拍摄中用画面来诠释影像呈现的不同意图,这就是摄像师的编导意识。

(二)编导意识的意义

大家都明白,一个电视节目摄像艺术质量的优劣,是由多种因素所打造的,如艺术的内涵素养、技巧的娴熟运用、生活的感受积累、构思的深度广度、表现的鲜活生动等等。摄像的任务,就是把节目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层次构图等通过有效的造型手段、形象化地体现在荧屏上。首先,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提高节目的思想性。其次,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提高节目的艺术性。最后,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够追求画面的高效能以及提高节目质量的效果。

二、摄像师必须要有编导意识

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是通过摄像机为电视作品提供有意境、有故事的画面。画面的提供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氛围营造,更是一种视觉审美盛宴。

(一)对团队配合的认识

编导意识不仅仅是编导一个人的事情。撰稿人、摄像师、后期编辑人员要有效完成工作的话,都需要强大的编导意识作为支撑。

(二)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一部电视作品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才能打动人,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编导在前期策划时就掌握好片子的节奏与走向,在这个前提下,摄像师也要根据编导的意图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使片子呈现的画面内容更贴近生活和观众。

(三)对画面掌控的能力

编导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前期了解后,参与画面设计和拍摄,摄像也要对编导的意图予以深刻的领会。当我们的摄像师对一个拟拍摄对象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后,他的拍摄技巧运用才是有情感依托,才有灵性而不随性的。

三、摄像师编导意识构建建议

(一)学习

有学习,才有提高。很多摄像师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对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相比较,大家对社会人类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热情就普遍较差,这就导致摄像师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题材缺乏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的能力。摄像师与编导在沟通上存在理解代沟,严重影响双方的配合与合作,从而影响节目的制作水平。

实践证明,长期从事摄像工作的人自然而然会拥有部分编导的素质,尽管素质高低有别,但是确实可观存在。这种工作经历所带来的编导素质尽管无法与主动学习的编导素质相比较,但依旧弥足珍贵。要想达到主动学习编导的那种高度,那么我的摄像师必须学习很多摄像以外的知识。只有当你的知识积累达到相应的高度,你才会真正把握住编导的工作思路,拍摄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二)实践

1、强化感觉。摄像师感觉是其创作灵感的来源。感觉是可以培养和强化的。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的模拟或者重现,让摄像师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审美对象的全部内在属性。通过感觉的强化,提高摄影师工作的敏感度和对美丽的开掘能力。

2、合理选择。合理地运用技巧是一个摄像师需具备的素质。可以说,一幅电视画面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简单复制或再现,而是对现实事物的技术性加工。画面上的形象或场景是摄像师通过主观认识、选择、组合的最后结果,是他本人主动把握事物特征、表达事物特征的结果。摄像师在选择光线、角度、景别、前景、背景、构图等造型手段时往往根据的是自己主观的心理意象。而心理意象也就是第一点中提到的“强化感觉”,既摄像师将平时积累起来的对事物的感知贮存在专属自己的独立的记忆空间中。

3、沟通理解。上一点所提到的选择问题同样是建立在对编导意识的理解上的,如果摄像师只凭自己单方面的想法去拍摄而没有与编导有很好的沟通,那拍出来的画面也将是一厢情愿的构想,或多或少地会偏离编导的意图。很明显,当我们用移动镜头来表现一个静态对象时,静态画面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动态感;而当我们用移动摄影来展现场景时,则可以轻易地打破银幕边界对观众思维的限制,有效的扩大观众的视野,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