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摊开着”到“立起来”

从“摊开着”到“立起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1 01:08:20
从“摊开着”到“立起来”
时间:2023-07-11 01:08:20     小编:

【摘要】受传统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常常呈现出“摊开着”的局面,缺乏层次和递升,少了思想和灵魂。要摆脱“摊开着”的困境,就要让教学从平面向深度开掘、向广度延展、向高度提升,从而走向立体而丰满的育人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价值;超学科

【作者简介】许卫兵,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江苏海安,2266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看课犹如看人,细枝末节要关注,但更要关注整体感觉。在听课、评课时,时常有人用“摊开着”来评价一节课,大意是课堂太平,整节课几乎处在同一平面,既没有层次也没有梯度。例如:有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分数的产生、读法、写法的教学,然后就是折纸说分数,看图写分数,分小棒表示分数。剖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摊开着”走向“立起来”,可以更好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1:何以“摊开着”?

其实,从传统教学的角度看,每堂课都不是“摊”着的,因为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知之甚少到学得更多的过程。况且目前看来,学习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而更加强调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的点化、濡染、启示、培育,并逐步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自觉”,融入到他们的个人素养中。如果看不到这种教学观、学习观的转变,“嗅”不到特有的改革气息,我们就会被强大的力量裹挟,在浅层次徘徊。

强大的力量可能来自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形态。分科教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形态,不仅各学科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学期单元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师也带有学科身份――语文教师、数学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这就很容易让教师陷入“学科中心”,总是围绕着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开展教学,而站不到学科教学应有的教育高度。

强大的力量可能来自对教学的“经典”解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经典名言放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其内涵和意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具有了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身份,“授受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是教育和教学的真谛。

强大的力量可能来自推崇多年的教学结构(模式)。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按照前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五环节进行的,将那种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的课堂奉为好课。实质上,“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知识中心,凯洛夫自己也承认它是“没有儿童的教育学”。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学结构在今天我们强调“儿童本位”、着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改革大局面前,已经显得“落伍”了。

强大的力量还可能来自“裹足不前”的教学评价。回顾近十几年的课改之路,相对于春意盎然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而言,考试(考查)评价改革似乎还处在寒冬里。我们曾多次将一些地区近几年的毕业试卷和二十年前的毕业试卷做比较,除了多了几个图表,或者将“判断题”换个叫法变成了“火眼金睛”之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在本质上都没有突破――除了解题,还是解题。而习惯了“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老师们,又有多少冲破这藩篱的勇气和力量呢?

总的说来,“摊开着”的教学表象背后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隐蔽的支撑系统,其本质还是知识主导的传统教学思维在起作用。

问题2:如何“立起来”?

要摆脱“摊开着”的困境,就要让教学从平面向深度开掘、向广度延展、向高度提升。

向深度开掘,就是要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价值凸显出来。数学学习重在数学思考,数学是整体的、逻辑的、思辨的,数学学习也应该在发展学生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思辨性上着力。曾听过一节苏教版一上《认位置》,在学生都能准确地区分自己的左右后,教师问学生:“人的两只手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还要取名左手和右手呢?”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深刻:“老师,要是不取两个名,我们不就分不清两只手了吗?”教师给他竖起大拇指:“看来,东西一多就要分类!”在随后学习前、后、上、下等位置时,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说:“东西一多,就要分类!”学习不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是最基本的数学思考和数学逻辑,也是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学“数学”,这是数学学科教学必须承担的重任。

向广度延展,包含多种维度。比如时间维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前世今生”;比如空间维度,任何数学知识都是结构中的一个元素、系统中的一个链环;比如学科维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丰富的现实存在和广泛的应用背景,数学与科学、艺术、人文都紧密相连,“无所不在,如影随形”。还数学一个广阔的、丰富的、鲜活的、立体的面目,是数学能不能真正打动我们、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关键所在。

向高度提升,就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自觉地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成长。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同样具有超学科性。生活中人们常说“不要只关心我飞得高不高,也要看我飞得累不累”,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及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的来说,数学课堂要“立起来”,就要更好地挖掘数学的学科价值,“将数学思维的学习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郑毓信语);要让学习充满趣味、唤醒、挑战、惊喜与成功;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拔节生长,不只是生长知识,更生长思维和智慧。

课堂从“摊开着”到“立起来”,其根本在“立人”。

阅读延伸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十周年纪念版)》(吴国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一书中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