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平安文化建设

试析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平安文化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0 00:04:03
试析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平安文化建设
时间:2023-08-20 00:04:03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平安文化建设既是社会管理创新在高校的具体运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高校平安文化建设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系统工程。精神文化是高校平安文化的标志和核心,是高校平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高校平安文化建设的关键,制约着精神文化的形成,规范着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是高校平安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建设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高校 平安文化

一、高校平安文化的内涵

校园安全文化是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通俗来说,高校平安文化即是学校及师生在教学、科研、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或应具备的以安全理念、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安全行为、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文化结构都可以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高校平安文化也不例外。具体体现为:包括安全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包括安全组织、安全制度的制度方化及包括安全技能、安全设施、安全防护、安全行为、安全教育的物质文化。可见,校园平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上层建筑的架构,也需要硬件设施等物质基础的落实。

二、高校平安文化建设的内容

1.校园平安精神文化。校园平安精神文化属于意识领域,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树立学校师生的安全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师生用安全理念规范其行为。因此,校园平安精神文化是平安文化的最高境界,能潜移默化中使学校及师生接受共同的安全思想引导,情感得到熏陶。同时,高校平安精神文化也是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培养教育的无形安全保障。可见,高校平安精神文化是平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导向,建设高校平安精神文化本质上就是做好这两方面的教育工作。

第一,高校平安文化的指导思想。高校平安精神文化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具体说来,高校的平安文化构建的宏观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谐的理念影响师生的观念、道德、情感、态度、品行,培养正确的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安全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社会平安文化整体水平做出贡献。微观指导思想是: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提高师生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科学认识;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从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安全程序,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所以,确立高校平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平安精神文化的根本任务。

第二,高校平安文化的价值观导向。以“和谐”为校园平安文化的价值观导向是高校平安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谐促进安全,安全是和谐的基础,安全意识、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安全措施是保障和谐的重要文化力量。所以,高校的平安文化建设要崇尚和谐文化。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⑤。和谐文化在校园里具体表现在学校的管理、教育以及服务方式、方法上要以人为本;政策制定上要多沟通、多听取意见;安全教育上要从人的思想、心理、成长环境等深层次寻找切入点,以此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学校要把重视师生安全、珍爱师生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要把平安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服务活动中,并逐步形成主动、系统、科学的安全观,最终实现把和谐作为高校平安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导向。

2.高校平安制度文化。校园平安精神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具有指引作用而不具有强制力,它要转化为制度文化,依靠制度文化来体现和传达,依靠制度文化中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管理体系规范人的行为。

第一,健全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行为规范。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行为规范是指,在校园平安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学校及师生在教学、科研、生活中应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或行为模式。行为规范是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生命力,其是否全面、科学决定了制度文化建设的成败,也间接反作用于高校平安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必须规范的行为包括领导和决策、科学实验、教育学习、文体活动、实习实践、应急自救、校内商业活动等。另外,校园平安文化的行为规范包括学校领导行为和决策的规范、师生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的规范等,内容丰富多样。总之,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行为规范要有科学的体系和合理的结构,覆盖上述三个类型。因此,行为规范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导向,广泛征集意见,确保行为规范的严密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第二,规范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管理体系。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管理体系集中体现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安全管理对领导和师生的要求,以及经济手段的激励与强化。具体来说,高校平安制度文化的管理体系包括:其一,建设校园平安的精神文化、树立和谐价值观,科学制定高校平安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行为规范;其二,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和行政手段的科学合理。学校与各责任单位都应健全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并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学校与各责任单位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建设分级负责的安全责任系统;其三,规范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发挥其在校园平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3.高校平安物质文化。高校平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和物态化,但同时又是形成、发展、巩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物质文化是校园平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保证安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

第一,高校平安的硬件设施。从硬件上来说,校园及周边的所有设施、服务必须满足安全保障,配有必要的技防设备。具体包括:其一,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教学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其二,有相关后勤职能部门提供的符合安全标准的公共服务;其三,有多功能的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报警等电子信息监控严密的技防体系;其四,校园周边道路及具有安全隐患场所等的标识标志要符合安全标准。

第二,高校平安的软件配备。从软件上来说,高校平安文化建设需要配备完整的安全管理人员、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平安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和平台。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校园安全专职保卫队伍建设,完善维护校园平安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组织机构。专职保卫队伍是学校平安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校园平安及平安文化建设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要改善专职保卫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以保证校园平安文化建设的质量。同时,校园平安文化建设内容涉及学校大部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师生、依靠师生,调动二级学院、行政部门、直属单位的力量,真正形成群防群治组织体系;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人防、物防、技防提供保障;三是平安文化宣传教育要有阵地、有抓手。校园安全宣传阵地可以是固定的橱窗、校园广播固定的专栏张贴与形势一致的宣传标语或安全隐患警示标志等,以形成建设校园平安文化氛围。

三、高校平安文化建设的载体

如上所述,校园平安文化建设包括了三个方面内容。制度文化建设的载体就是学校制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建设的载体就是为师生的学习、科研、生活提供安全服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而校园平安的精神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其建设的载体包括平安文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平安文化。因此,研究校园平安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平安文化建设载体的关键。

1.教育渗透。要把平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安全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写适合学校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把安全教育课设为必修课,或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选修课。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并将参加各种应急演练、安全技能竞赛及其他保卫工作实践等作为实践考核。

2.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平安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延,指所有与安全价值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相关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或结果。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师生的基本人文素质,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在这种意义上,人文素质既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安全,实现了教育价值和生命价值的统一。因此,高校平安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一致性。学校既要科学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创新安全主题的文化活动,真正把平安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社会平安文化。要充分利用社会平安文化,实现“警校共建”校园平安文化。校园平安文化是社会平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平安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校园平安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政法、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校地合作”关系,既要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和谐理念,又要共享维护社会和谐的安全宣传教育资源。

高校平安精神文化是校园平安文化的标志和核心,是校园平安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高校平安文化建设的关键,制约着精神文化的形成,规范着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是高校平安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建设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用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维护社会稳定,校园平安文化建设超越了学校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从文化的层面、从源头上激发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可以确立长效的校园安全机制,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