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探究

简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2 03:02:42
简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探究
时间:2022-10-22 03:02:42     小编:

"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高校应树立“外适性”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文章提出了将预警机制引用至其内部专业评估中,通过人才供求、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预警,及时对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四个保障机制共同作用下,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和专业自身发展,以保障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外适性;专业评估;预警机制

截至2009年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2%,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中除少部分院校外(主要以地方“211工程”高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这类院校我们称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高校应树立以“外适性”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即高等教育在满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需要的同时,还应关注对学生的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其教学质量应以满足社会经济、用人单位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为主要标准。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改善教育质量显得日益迫切,作为质量保障的重要模式,专业评估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间专业质量相互认可的重要依据。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诊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它既是对高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专业评估对高校专业建设具有诊断、鉴定和激励等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发达国家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评估机构,并与学校各专业发展建立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除在建筑工程领域、英语专业对专业认证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之外,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专业评估活动,专业评估只是包含在高等教育评估这个大的范畴内。虽然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校内专业评估,但评估多采用学术为主的“内适性”质量标准,此类型的专业评估很难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调节。如何在内部专业评估中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结合起来已成为高校专业评估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教育管理经验和对专业评估的认识,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构建。

一、“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危机管理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并减轻危机损害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与预防、计划制定与责任落实、危机化解处理、经验总结与调整的管理过程。任何类型的危机都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危机爆发的潜伏期,危机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消除危机隐患,减少危机发生的最佳时期。“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关键的一步。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警示机制,其已在金融、社会、政治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借鉴危机预警管理这一预防和控制危机的有效手段,将之运用至应用型本科内部专业评估中,建立“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提前了解教学质量状况,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现存专业评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现象。“外适性”专业评估是指以专业为对象,建立各专业凸显“外适性”质量需求的评估标准,吸纳行业、企业或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诊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预警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预警机制至少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预见功能。通过对特定指标的研究,找出某些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并预先指出其发展征兆。这种预见功能是专业评估预警机制的首要功能。二是警示功能。通过对特定指标要项的监测,预警主体可以将有关信息和结果汇总给相关部门,发挥其导向功能。三是化解功能。预警主体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化解风险,这是专业评估预警机制最重要的目标。“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通过有效的预警机制,能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围绕用人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使学校更具有特色。

二、“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

1.人才供求预警

人才供需预警就是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将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统一汇总,进行科学分析和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和完善,使得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相匹配。人才市场供求预警包括:首先,在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密切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关注政府职能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定期监测数据,主动了解企事业单位所需人才规格,进行专业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其次,学校应主动通过各种途径经常地获取劳动力供求的预测和现实信息、就业安置情况以及劳动力供求发展趋势等信息,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对人才供求市场发展规律做出客观预测,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参考依据。重视社会用人的反馈,这也是专业人才外适性质量的体现,同时保持专业自身发展的规范性和多样性。第三,了解其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和特色所在,即了解专业人才市场的供给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本校专业发展战略,充分论证新专业的设置和老专业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实际要求,确保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第四,深入已毕业学生所在单位征求意见,据调查,近年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需要的是那种基础理论知识较强、肯扎实做事,又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才,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内在潜力。诸如此类信息收集和反馈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2.教学状态预警 3.教学质量预警

三、实现“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保障机制的条件

1.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保障

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畅通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促使专业科学合理并符合学校教学组织管理体系,以把握教学规律、规范教学秩序,使得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成立内部专业评估机构,这是评估顺利进行的组织机构保障,制定校内专业评估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规定评估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为内部专业评估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建立由管理专家、学科专家、评估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多方参与的专业化评估专家队伍。教育管理专家从专业自身建设、教学管理(组织)、职能部门等多方面去判断和划清问题产生的根源;评估专家为评估提供技术支撑,让评估信息尽可能地被充分利用;学科专家既可以对专业教学质量作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对专业教学隐性行为、潜在状态和期待样式进行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则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求职人员需要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把社会人才需求规格反馈给学校,为学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评估专家的多元参与,有助于优化评估专家队伍结构,发挥各自优势,为科学高效地开展专业评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三,聘请专业发展顾问。邀请企业界专家对学校的专业进行定期的监控和评审,将评审结果作为“外适性”内部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资料。条件允许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对每个专业专门委派一位领域专家作为该专业发展顾问,从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学生学业成就如何、专业评审合理三个方面对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第四,健全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对教师、学生、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问题或意见,及时调查、反馈,帮助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及效果。通过整改措施的验证,提出新的目标和标准,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质量目标,达到持续的质量改进。

2.师资队伍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学生与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的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对学校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师队伍的特殊性。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从事职业岗位实践,才是应用能力获得的最佳途径。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历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其次,师资队伍设置需要有统揽全局、熟知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且具有开创精神的带头人,同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胜任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对现有专业的改革不能只是简单看成课程的归并和调整,而应看成是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并赋予专业新的内涵,同样要有进行开拓性工作的专业带头人及其所带领的教学科研团队。第三,重点考查教师队伍的三要素:经历结构,指入校已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教师占新任专业教师比例;应用能力结构,指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比例;组成结构,指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占全体专业教师的比例。

3.教学条件保障

教学条件保障主要包括实践条件、教材建设、图书资料等方面。首先,实践条件保障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实践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比较直观、感性,通过动手去触摸、操作、探索,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投入足够的经费,以使专业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要比较先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在总的实验课程中要占一定的比例,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实验室要提高对学生的开放率。其次,教材建设情况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又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因此,要有合理的教材建设规划,注重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并根据教师和学生所做的教材评价把不适用、不合格的教材淘汰。多选用省部级以上统编或获奖的优秀自编教材,有条件的专业,要做好适合本校应用型培养定位的专业教材的自编工作,包括理论课程教材和实践课程教材,将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并组织出版有特色的应用型教材。第三,有与办学层次相适应的充足的图书馆和信息资源支持教学和科研,为实现办学使命和目标提供保障,能随时为学生智力的、文化的和技术的发展,提供方便的支持。

4.产学研合作保障

产学研合作是指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潘懋元先生指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学、研都是不同的知识运行的形式,只不过三者的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是以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工作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为主,以科研项目为中介,参加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为辅。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树立校企双赢的合作理念。合作双方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产学研合作内在的动力源泉。互利互惠是促成双方合作的基础,高校和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行为是基于双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加强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有效联系与沟通,一方面使学校更加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亲近学校,更加了解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规律,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第三,开展深度合作机制,更好地提高合作效果,主要以开发校外实践基地的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也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革新提供实际帮助,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应用型高校自身共建校内外实验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成功案例和探索经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