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关于大学生就业导向的思考

试论关于大学生就业导向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2 00:41:17
试论关于大学生就业导向的思考
时间:2022-11-12 00:41:17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导向 就业制度

论文摘要: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许多影响。本文提出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其进行人生设计与就业决策。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资格准入以及市场管理等就业制度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沿袭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由国家统包统分的传统制度已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实行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过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一项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体现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涉及到全社会各领域。如何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就业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择业观,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就业制度改革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到2005年,进人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有可能突破340万。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3年9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3%,尚有7O万人未正式就业。随着社会自主择业竞争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加大,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社会理想与现实需要的明显落差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呈现艰巨性和复杂性。

1.价值判断、择业取向产生迷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和择业取向,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有较大出人。他们在择业时往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追求较高的个人待遇,偏向工作比较稳定、收人颇丰的行政事业单位,希望能够在大城市的科研或管理部门工作,对未来的工作要求十全十美。而这些岗位需求量一般较少并且竞争激烈,这就构成了学生供应量与社会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强烈反差。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沿海地区的比例占7O以上,选择大城市的占到6O%以上,选择合资企业的占到5o%以上。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都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不愿回乡就业。一些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同时,又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使得认识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在职业选择上产生迷惘。

2.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是“管理式”的,新的就业制度对传统学习方式提出挑战,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出现学生随意缺课、随意休学,甚至有的痴迷网吧,影响学业。尤其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求职,基本上是各自忙碌,学生的集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不好开展。许多人认为,大学生的竞争,就是学业上的竞争、学历上的竞争,好像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找到好工作才是最终目的,往往忽略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把思想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全过程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思想教育融人大学就业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纳人教学计划管理。让学生从进人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前景,择优选定实现目标的方案。"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除了少数精英人才外,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大众化就业”,接受“大众化岗位”的选择。要对学生加强政策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分析就业形势。要更新就业观念,面对社会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从思想上、心理上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青年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择业观。大学生所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如果今天不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就不能在明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少,其人生价值就越低。而人生价值的要义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高校毕业生中有大批投身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典型,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设计与就业决策。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起点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成功的可能性。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规划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规划。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在大学入学之时即展开。可以请职业教育专家及成功人士对新生进行择业观教育,结合各专业的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形势,从心理、技能、观念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结合当前职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和个人竞争力来综合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型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从而找准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此外,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和补充个人的奋斗目标,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目标越明确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在求职择业中才能获得主动,在就业市场才能如愿以偿。

3.指导大学生正确签约择业。调整好就业心态,理性择业,是当前毕业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职业礼仪、求职知识、职业法规、求职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到,而这些在求职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

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技巧培训,通过求职信、自荐信、简历表等基本应用文的写作、求职外语强化培训以及面试技巧培训等,帮助学生明晰个人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进一步明确求职方向,同时规避求职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升求职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个人能力分析、就业环境分析,采用模拟竞聘、就业沙龙、面试闯关等新的教学方式;举办大学生就业系列专题讲座,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咨询信箱,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提供毕业生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努力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

指导学生掌握时机“适度签约”。不能以为本专业就业形势好,个人就盲目乐观;不能因为一两次求职受挫就灰心丧气;也不能以薪资的多少作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

初涉职场就应树立诚信意识。毕业生违约对己对用人单位对学校都是极大的损失,学生违约事关学生及学校的诚信度,也会影响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还会波及到高校未来的就业率。签约前要熟悉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中的各种条款,慎重对待应聘。"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制度体系

要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治久安”,根本出路还在于制度化管理。从政府角度看,采用法规管理,规范就业,严格按政策办理;从学校角度来看,我国高校自实行上学缴费,毕业自主择业的招生就业制度后,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也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也必须习惯拿起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自主择业权利。

1.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收集信息是制定决策的重要前提,掌握信息就是掌握择业的主动权。实践证明,现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就业不充分,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信息服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高校、地方和国家立体化的就业信息网和相应的服务体系;二是信息监测快速反应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又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追踪和反馈毕业生就业动态及社会需求变化服务。

建立起信息刷新及时的全国求职信息网络。现在毕业生在无数的职业信息中苦寻,重复着简单而低效的劳动,疲于与各地的需求方见面,择业成本较高而成交率较低。网络求职系统不完善,可信度低,信息更新不及时,未能有效发挥网络这种新兴渠道的作用。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构建以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中枢,链接各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各高校为连节点,通过以因特网为主、电话信函为辅的连接渠道,组建立体的覆盖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全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信息网络,应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就业政策、需求信息、形势分析、求职技巧、职业规划、毕业生访谈、企业介绍等常规模块,搭建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平台、毕业生档案网上查询平台、校友沟通平台等。全国求职信息网络不仅有利于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而且也有利于广大青年通过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变化,相对准确地判断未来就业的优势领域,填报考学时的专业志愿。

2.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将对完善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评价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劳动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同时,也将成为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及市场发展的重要尺度。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职业资格,大学生英语的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等许多证书,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部分大学生进入的将是劳务型、操作性的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也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这些正是现在的大学生所缺少的。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职业认证的信息指导,将社会上职业认证引进到校园。

3.就业市场管理制度。现在毕业生就业大都是通过就业市场获取信息或得以应聘。但现在就业市场却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使毕业生难以得到准确信息,疲于奔命地到处“跑场”。一些招聘会规模庞大,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用人单位随意抬高招聘门槛,提出一些不合理、近似苛刻的条件;一些中介机构只收费不服务;有的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侵害毕业生权益。

为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以法律形式保证大学生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对人才评价上真正男女平等,杜绝歧视。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规定》,最终构建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