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从《大学》到大学生人格修养

关于从《大学》到大学生人格修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2:40:19
关于从《大学》到大学生人格修养
时间:2022-12-23 02:40:19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 人格 修养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物质化与金钱化,正极大地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大学》,汲取其精华,特别是借鉴其中关于人格的修养理论、修养方法、修养途径,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很有裨益的。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无限延伸,以等价交换、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和原则迅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发了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现实实用主义的冲突。价值多元化,甚至物质化或金钱化,正极大地影响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现实世界,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如何才能抵御这方方面面的冲击与影响?如何保持独立人格?如何自处?笔者以为,惟有加强自我人格修养,修养治学,立身处事,方可处之。

在现代汉语中,“人格”一词,引自日文,日文词形与中文写法是一样的。从字源上看,“人格”是英文“person—ality”的意译,词源于拉丁文中的“persona”,原意是指面具(mask)。在我国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人格”一词,但与“人格”有关的词汇是比较多的,如“人品”、“品德”、“人性”等。何谓“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大致考察了50个定义,但至今学界尚无定论。如何理解“人格”?笔者比较赞同黄希庭先生对“人格”的看法一“人格就是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蕴蓄于中。形之于外”。正如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在《砺炼完美人格》中所说,人格是可以通过砺炼达到完美的。也就是说,人格是可以进行修养的,并能够无限接近理想人格。

关于人格修养的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周易》。《周易》提出了君子的自强人格。《周易》特别强调修养对人格的重要作用,“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第一卦,乾)“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第二卦,坤)比较系统地论述如何进行人格修养的,则是《大学》,其全文仅有1753个汉字,却提出了一整套的人格修养理论。千百年来,《大学》在知识分子心目中分量极重,是天下士子们的必读之书。即便是到了现代学制施行之初,《大学》仍然作为国文教材,编入修身一科。所谓修身?简言之,修养一己之德性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指人格修养。《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人格修养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大学》,汲取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修养思想,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子程子日:《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且不论《大学》是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也有学者考证《大学》为曾参所作),但宋代大儒程颐认为,《大学》作为开始学习儒家理论进行道德人格修养的门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即使到今天,《大学》中的人格修养思想,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其人格修养的理念和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光辉品质、自强不息精神,帮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仍然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作用。

第一,《大学》中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大学》在开篇就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纲目结合的目标设计理念,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自我塑造的人格模式和追求远大理想的人格修养路径。为广大知识分子设定了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树立远大志向,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不修养人格,不陶冶情操,不树立远大理想,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理想、志向。对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只有树立了远大志向,才有努力奋斗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 "

第二,《大学》中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促使大学生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面对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及其所显示的无比巨大的威力,普通个体显得越来越渺小和微不足道。悲观、失望、颓废,正在人类中蔓延。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金钱主义、物质主义正在渗透着社会各个层面。这些,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大学生忙于追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追求享受,甚至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大学》提出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通过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大学生可以抵御那些消极影响,改变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通过人格修养,大学生可以避免浑浑噩噩,积极进取,使自己不因挫折而失意,不因得志而自满;通过人格修养,大学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第三,《大学》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防止人格异化。现代社会,是宣扬利益的时代,正如伊壁鸠鲁所言:“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正确或不正确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利益不仅成为了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成为了人全部行为的最主要动力。“是否有用”与“趋利避害”,已经成了人衡量和选择所有事物、行为和关系的唯一标准。人不仅不再是价值衡量的标准和终极价值目标。而且人本身的价值也由市场来衡量。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讲求实际,精于计算,越来越相信金钱主义、物质主义。这样,人的异化,人格的异化,就在人们每天进行的“衡量和选择所有事物、行为和关系”中悄悄地发生了。那么大学生如何处理呢?《大学》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楚书》日:‘楚国无以为宝,为善以为宝’。”“舅犯日:‘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种义利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与物、财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防止被金钱所左右甚至奴役。“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对于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理财方法。因此,拥有这样的人格修养的人,能砥砺人格,有效地抵御金钱主义、物质主义,合理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因利欲而熏心,从而有利于防止人格的异化。

第四,《大学》中诚信忠恕的交往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与人相处,《大学》提出四个交往原则:一是诚,即坦诚。“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就是说,只有诚实公正、真心实意,才能与人和谐相处。二是信,即诚信。“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_13]可见,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大学》的这种诚信为本的人格修养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重要意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作用。三是忠,即忠实。“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怎么理解这个“忠”呢’用孔子的话说,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用“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态度来对待同学、朋友和亲人。四是恕,即宽恕。“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就是说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宽恕,即宽以待人,以德报怨,与人为善。

通过认真品读《大学》,我们发现,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格修养之道。对大学生如何进行人格修养而言,《大学》所提供的人格修养之道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启发意义。概括而言,大致有如下修养方法、步骤和途径:

第一,志存高远。自古以来,儒生们都有宏伟理想,“‘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有德,才能有大智慧、大胸怀,方能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大学生欲进行人格修养,必须立德,必须志存高远。为了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大学》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儒生士子倾其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古人尚且如此,则今天的大学生更应该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将个人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通过砺志法,志存高远,激励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作为大学生,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笔者仔细解读《大学》后,比较赞同朱熹的看法——《大学》的要害是“格物”,格物的要害是切己。切己是精神要求,格物是身体力行。切己方显以为格物,格物所指必归于切己。所谓“切己”,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内省。如何运用内省法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是笃行。《礼记》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说文解字》对“笃”字的解释有两种:一为固也,二为厚也。从这个意义出发,只要明确目标,坚定意志,坚持不懈,就能真正做到“笃行”。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格物致知,实际上就是八个字,即“德技共举,知行合一”。 "

第三,正心诚意。《大学》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正心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正心呢?《大学》认为,一是要正视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四种情绪,因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惋,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二是专心一意进行修养,并坚持不懈。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最好的方法是,大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以此来对自己进行反躬自省。“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那么,如何诚意呢?《大学》倡导慎独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说文解字》中,将“慎”解释为恭谨之意,而“独”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单独的具体方位,二是内心活动的状态。那么,慎独的本质内容是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应诚实无欺。“自欺与欺人,势相因,始自欺,终必至于欺人”。特别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利益时代,自欺与欺人有其天然生长的土壤,发展的条件。要诚意,靠外力约束或外部压力是不可能起到根本性作用的。《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慎独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诚意”方法。

参考文献: [2][3]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鹿书社,1989 7:531.

[4]中庸·大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9.

[5]伊壁鸠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537.5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7.-- [17]左丘明著.胡志挥英译.陈克炯今译.左传rMl.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852. [20]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鹿书社,1989,7:52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