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缺失现象探析 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般来说,5至14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男女教师由于思維方式、行为方式不同,对学生性格、人格等身心发展所起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男教师普遍缺失,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此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男教师的教育优势
人从出生起便有性别之分,除了生理上的差异之外,还有长期以来受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传统文化、社会认同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心理学家麦克比的研究成果表明,男性在视觉能力、肢体动作、推理能力方面优于女性,而女性则在语言能力等方面强于男性。两性之间的这些差异也决定了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风格,从而对14岁以下处于个性形成关键期的儿童的个性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个性方面的优势。男性往往更独立自主,机智果断,富于进取心、好奇心和创造力,且动手能力较强,有冒险精神,这些个性特质也会在男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风格中显性化,能够有效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广泛接触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儿童刚毅的性格。哈佛大学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中指出,男教师的朝气、粗犷豪放的个性弥补了长期在女性关爱氛围中长大的男孩子身上所缺少的阳刚之气,不仅满足低龄儿童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对儿童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
◎身体方面的优势。基于生理结构方面的原因,男性的身体素质一般要优于女性,更加热衷于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尤其表现在体力、耐力、速度、力量等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这些优势与儿童的特性有着一定的吻合性,所以男教师更适合、也会更多地将低龄儿童带到户外进行体育、游戏活动,通过自身示范感染、刺激,带动儿童投入其中,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儿童的欢迎。
◎思维方面的优势。科学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虽然大脑智力水平相当,但智力结构有一定的差异。男性较为理性,长于逻辑思维,女性较为感性,长于语言和直觉。与女教师教学行为更多表现为照顾保护式有所不同,男教师更加习惯于灵活、创新、开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助推儿童思维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等优秀品质的发展。此外,男女教师如能相互配合,将进一步提高儿童大脑功能,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
●男教师缺失状况分析
男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从总体上看,我国小学、幼儿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缺失,阳刚教育缺位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学生的阳刚之气的培养和强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男教师比例偏低。从整体情况看,根据《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我国大城市80%的小学教师为女性,中小学教师已连续10年呈现出女性化趋势。从地域类别看,城市、县镇、乡镇的小学女性教师相应的比例为79.39%、68.16%和46.11%;初中为64.4%、47.88%和41.67%。
以2015年一省、一市、一县、一校为例,2015年福建省小学专任教师中男教师的比例占38.4%,其中城区仅为16.8%;绝大多数幼儿园长期无男教师。2015年河南省郑州市小学教师35 757人,其中男教师为8 873人,占比不到25%。2011年至2015年湖南省平江县招考补充新教师1 560人,其中男教师216人,占比不到14%。2015年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有教师120人,其中男教师10人,占8.3%。由此可见,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女教师过度集中,男教师一师难求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男性师范生生源不足。教师男女比例出现失衡,且无法随着新教师的补充而改善,与当前师范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关系密切。以2014年6月首次高等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为例,我国27所师范院校中,女生占65.3%,男生为34.7%。山东省2015届师范毕业生中,女生29 307人,男生9 188人,女生是男生的3倍多。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67名硕士生中,男生11人,占4.1%;890名本科生中,男生57人,占6.4%。师范院校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教师的比例。按此趋势,基础教育男教师缺失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剧。
●男教师缺失的原因
◎工资待遇偏低,经济收入较少。工资待遇低是造成男教师缺失的最重要原因,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越弱。根据2014年中国教师基本工资调查显示,小学教师3 000元,初中教师3 500元,高中教师4 200元;中国35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教师排第25位,位于中下游。与同在一所城市的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而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的余地更大。尤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大。以买房为例,在三线城市勉强能支撑得起按揭贷款,而对于一、二线城市,且不说买房,教师工资连保障租房支出都捉襟见肘。
◎社会地位不高,缺少职业优越感。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作用、社会关系在全社会所具有的影响等方面。根据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小学教师排在第35名,工程师排第4名,银行出纳员排在第24名。社会认同度较低,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空间过于狭窄,难有开拓创新和进步,让一些男教师望而生畏。从事的职业不被社会认同,缺乏职业的幸福感,这是导致男教师缺失或离职的又一因素。
◎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和选拔模式,在男生擅长的创造力,动手能力,诸多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相对更适合女生容易服从讲究按部就班等的性格心理特点,机械僵化的评价导向无法多元化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肯用功、记忆好的女学生容易考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工作环境多由女性构成、工作琐碎繁重压力大等因素,造成很多男性对从事教育行业没兴趣,很多优秀学生不屑于报考师范院校。
●男教师缺失的对策
◎逐步扩大基础教育男教师比例
1.加强政府指导和调控。在标准化学校、示范幼儿园的评估标准中明确男女教师的最低比例。结合实际,在学校教师招聘中适当增加男教师的招聘比例;对特别需要男教师的学科,可对男性招聘适当放宽条件。
2.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各级政府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提高教师收入,强化男教师的社会认同感、职业优越感、事业成就感,形成教育的洼地效应,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营造尊师重教的风尚。在舆论导向上,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注意典型引领,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政策法规上,根据教师行业特点,给予更多人文关怀,杜绝出现山西省长治教师集体AA制自助餐被纪委通报和教师路边摊买菜被通报现象。在激励机制上,成立教师奖励基金会,对专门人才进行奖励;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任教,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
◎稳妥有序地做好师范类男教师的定向培养
1.发挥招生计划的调节作用。建议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在招生计划制订和录取方面适当考虑性别比例问题,实行差别化培养,出台明确的政策、指标;对师范类个别专业录取男生比例给予硬性规定,对性别差距过于悬殊的专业,最低比例应保障为1∶1。
2.实行定向培养等倾斜政
策。借鉴相关省份的经验,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 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从源头上优化基础教育男女教师的性别结构。比如:福建省从2015年起实施师范男生免费教育试点,单列计划定向生源地招生(每年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男生500人,其中小学400人,幼儿园100人);湖南省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农村小学男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首批招生计划200人);河南省2013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豫政 〔2013〕59号),探索制定省级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鼓励优秀男青年积极报考师范类专业并从事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解决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