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可视化分析的慕课建设策略研究

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可视化分析的慕课建设策略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1 01:07:02
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可视化分析的慕课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23-03-01 01:07:02     小编:程允怡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

摘 要:论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分析了2011年至今的国内MOOC发展状况,对SPOC、图书馆、联通主义等热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设策略。

关键词:MOOC 课程建设 SPOC 联通主义

2008年,Stephen Downes 和George Siemens创造了MOOC一词。慕课是MOOC的音译词,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课程模式,具有自组织、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近年来,慕课旋风已经来到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纷纷加入慕课建设与研究的行列中来。2011年开始,研究慕课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2011―2015年间慕课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出慕课发展的热点,为今后中国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为数据源,以主题=慕课or MOOC or MOOCs and年代=2011- 2016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6年3月底,共检索到4996条记录,其中核心期刊(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218条。因为核心期刊为专业文献的聚集处,文章更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因此本文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章作为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我国慕课(MOOC)研究的主题分析

1.1 发表论文的年度分布

从论文数量来看,中国的慕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发布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研究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论文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迅速。由于2016年的文献收录还不完全,2016年的慕课研究文献量暂时无法得出。但从数据和慕课的发展势头可以推出,慕课研究将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图1 2011―2016年慕课(MOOC)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2 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11年至2016年3月8日国内关于慕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笔者首先自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导出论文数据,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转化,Time Slicing选择2011-2016,#Years Per Slice设置为一年,Term Source全部选中,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设置好相关阈值,最后运行程序,选择visualize,得到关键词了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为方便观察,本文选取了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最佳聚类显示,并将Threshold调为2,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由图2可看出在线教育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及spoc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居于前列。笔者选取了频次高的前27个关键词,如表1所示。考虑到如在线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课程等关键词含义接近,笔者合并了有相近含义的高频词汇,得出目前关于慕课研究最热门的关键词是: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spoc;自主学习。

1.3 慕课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笔者基于上述数据,在Citespace中将Node 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得到文献归属机构的频次信息,笔者通过统计,将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发表的文献数量合并,最后排序得出排名靠前的11所高校,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看出,MOOC研究的机构以师范大学为主,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位于第一位。此外,211、985高校在开展MOOC研究中呈压倒性优势。

1.4 论文作者分析

基于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本文将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运行程序,得到关于慕课研究者的发文量统计排名,由于有排名并列的状况,笔者选取了MOOC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前11位作者,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王志军和陈丽在核心期刊和CSSCI发文量最高,但相较于其他领域权威的发文量,仍处于劣势,说明我国关于MOOC教学的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陈丽、王志军、肖俊洪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甚至高于许多重点高校的关于慕课研究的总发文量,也说明他们在国内的MOOC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笔者发现,王志军和陈丽共同合作的论文就有8篇,且前11位人员中大部分为教育研究中心人员,肖俊洪是广播电视研究人员,李晓明和赵蔚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从研究人员的专业出身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慕课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太单一,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不利于MOOC在国内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慕课(MOOC)研究热点评述

2.1 课程建设:基于MOOC的SPOC课程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相较于MOOC课堂而言,最大的不同是规模较小,易于管理。SPOC课堂被认为是SPOC=MOOC+Classroom[1],SPOC的教学形式可谓扬慕课之长,避慕课之短。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教授认为,我们正迈入后MOOC时代[2](即SPOC时代)。

哈佛大学法学院曾尝试开设SPOC教学形式的课程,名为Copyright。实践证明,虽然相较于MOOC教学,SPOC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成本较高,但SPOC课堂中学生学业的完成度更高,教学更具有效性[3]。目前而言,SPOC教学相较于传统意义的MOOC教学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1)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有报告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却得不到解答时,学习兴趣会急速降低,极有可能中断学习甚至荒废学业[4]。MOOC作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无法高效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解疑以及个性化服务。SPOC课堂则有效避开了MOOC的这个短板,其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便于教师或者助教进行管理,甚至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这对于学生的深入学习有极大帮助。哈佛大学的SPOC课堂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他们通过SPOC课堂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后进行线上讨论的时候,如果人数过多,则讨论的内容会混乱不堪,而将人数控制在500人之内是有效开展课后辅导的最大人数。他们发现,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知识探讨不仅可以使同学们通过交流或者辩论的方式增进对于知识的思考,而且可以提高学员们的社交能力。学习气氛之活跃和问题解答之高效可有效规避学生因缺乏指导而中断学习的问题,为学生的持续参与提供了保障。

(2)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MOOC教学中最大的硬伤在于线上交作业带来的作业抄袭问题。一方面,线上作业暂时还没有用于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的技术,学生作业的抄袭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管制;另一方面,MOOC课堂大规模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或助教在进行作业审查时难以发现抄袭现象,从而无法有效抑制学生的抄袭行为。SPOC课堂则为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SPOC教师可根据所负责的班上学生的基础知识层次设置类型不同的作业内容,且在线下进行开放式讨论,这样能够较容易地发现抄袭现象,并且学生处于自尊心的考虑会主动克制抄袭行为。再者,教师可将部分作业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评分,使得抄袭现象无处遁形。最后,适当的线下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2015年春季对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这门SPOC课程进行了教学试点,他们将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分设置为20%。由于作业是每周定时截止并且长期如此,抄袭者几乎无法长期坚持,而少数的几次抄袭作业得分经20%的折合后可忽略不计;将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分数规定为总成绩的10%,因为计算机操作容易通过软件查重,学生若有抄袭现象也可及时发现。另外,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分数占总成绩的5%,期末和期中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15%。由于课堂作业和课堂考试皆在线下进行,作弊无处遁形。虽然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次的SPOC教学实践在具体的各个得分模块占比上的安排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这次试点实验证明了SPOC课堂在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上具有可行性。

不容忽视的是,SPOC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平台不够完善。SPOC教学是基于MOOC基础之上的,它需要运用到MOOC平台。然而,当下MOOC平台普遍的问题是只能应用于计算机终端,移动端的发展滞后[5]。作为数字时代兴起的新型教学平台,却跟不上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生活习惯,这是国内MOOC平台技术的硬伤,也会影响SPOC在国内的发展。(2)可适性有待商榷。SPOC课堂由于自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被运用于开展学校的教学,然而不同学校,甚至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都不同,这样的现状使得SPOC课程资源在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势必影响了SPOC课程资源的可适性。

2.2 建设模式:MOOC与图书馆协同式服务发展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引起了高度关注和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有人则认为它只是昙花一现。就目前状况而言,慕课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慕课主要由商业公司推动,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当下发展慕课的高校以少数985、211学校为主,国内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MOOC建设;其三,制作水平较低,缺乏制作经验和资金,缺乏专业人员。

与此同时,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陷入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不能满足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现行的图书馆体制使得传统的图书馆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管理或者服务上的突破。

MOOC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为各自突破瓶颈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源平台合作。图书馆发挥自身高效的资源检索服务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将检索平台下的链接与慕课课程整合[6],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信息资源的无缝访问,既提升了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例如,积极开展成人远程教育工作的国家开放大学对在线教育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方面,构建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将自身资源嵌入到第三方平台, 在获得第三方平台资源的同时,向第三方平台输出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完善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校外远程访问平台,使得MOOC学习者可以通过校外网络远程进入图书馆网站获得MOOC资源和服务。

(2)核心业务外联合作。国内的图书馆多采取馆际合作或者多馆同盟的运行方式,这就为慕课资源的共享和无缝链接提供了可能。各个图书馆之间取长补短,拓宽图书馆业务,发展校际之间的慕课课程合作,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也为各高校的慕课建设集中了力量。早在十年前,四川大学已和省内的四所高校建立了教育与教学合作,虽只是线下的交流合作,却是四川大学丰富学生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在如今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开展在线教育如MOOC的校际合作也应该提上日程,不仅能集合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而且可以在互帮互助中推动MOOC建设。

(3)用户行为情报共享。国内目前在慕课建设上缺乏经验,掌握慕课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线上用户行为特征极为关键。通过网络上各种形式的用户行为信息搜集可以了解用户的学习行为以及用户体验等数据,为慕课研究者提供学术上的参考,也为图书馆专业人员改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率先通过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对访问数据进行了记录分析,得到诸如读者来源、访问资源类别以及访问设备等等信息,这些信息资源都为图书馆进行访问用户的行为分析和信息需求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优化图书馆及MOOC的服务。

此外,图书馆可充当MOOC课程资料的版权顾问。版权是指任何资料的复制、加工和传播都需要得到版权所有者的首肯,这使得MOOC课程的开放理念和版权的排他性形成矛盾[7]。要想规避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难题,图书馆的参与可谓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图书馆可以拓宽业务,使用版权过期或者作者声明放弃版权的作品,亦可运用拥有自主版权的资源或者优先选购版权,参与MOOC课程版权的管理。

2.3 理论基础:MOOC与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又被称为关联主义,由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提出,核心思想是: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联系,学习知识需要建立在各种观点之上,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知识关联起来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高,但对记忆力的要求使得人们力不从心。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内外部的知识网络交互深化知识的理解。

MOOC与联通主义的共通处在于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MOOC课堂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而且这些课程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专业的系统的联系,这就为联通主义学习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希望凭借记忆能力或者说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获得知识变得非常艰难[8]。我们急需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至于没了主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学习观念将无法在信息时代生存,联通主义学习方法则是大数据环境下最适宜的学习方式。

联通主义MOOC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寻求知识的渠道和掌握知识的思维,得到不同的思考角度,当学习者们相互交流这些资讯时,思维也会得到拓宽。此外,这种分享与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离开了课堂,也能因自主学习能力随时获得知识。

2.4 我国MOOC建设的不足之处

上文中笔者将MOOC研究靠前的高校做了统计归纳,发现师范类高校和重点高校占了一大半。从MOOC文献数量来看,2014年是我国慕课研究的高峰期,且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国内有38家高校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签约[9],但从数量上看,全国一本院校便有200多所,可见开展MOOC课堂的高校较少。从MOOC教学课堂的质量而言,水平普遍偏低,课程内容陈旧,大多数只是将传统教学课堂视频化,虽有MOOC教学的形式,却未有MOOC教学之实质,影响了学生参与MOOC课堂的积极性,阻碍了国内的MOOC发展。

MOOC虽然看上去属于教育学范畴,但是实质上是属于每一个学科的,对MOOC教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类专业,局限于师范类学校,而应该拓展研究者的视野,增加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使得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参与到MOOC项目之中,这样才能有助于MOOC在国内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策略分析

3.1 政府管理政策

(1)制度的制定者。在2015年,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慕课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提供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同时加强对慕课的测评和监管,能强有力地推动慕课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进步。此外,应努力推动慕课学习的学籍学分的认证,以及日后的毕业证书及学业证书的颁发,只有慕课的学习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使得更多人有动力有毅力去完成慕课的学习。

(2)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提高高校宽带网及无线网的普及率,促进老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慕课的平台。良好的网络通信环境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加快速便捷地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在无形中推动了慕课的普及,也能有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使得慕课平台可以建设得更加完备。

3.2 学校选择策略

(1)分而建之。慕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件和板书,而是一个多媒体多技术综合应用后形成的教学体系。这就意味着单一的教师授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慕课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让老师们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编辑呈现到慕课平台上去,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2)分而治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本校教学理念的慕课类型。拥有大量优秀的学者、专家和教授的重点高校应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积极打造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增加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和合作,缩小与世界慕课水平的距离,成为我国慕课发展的领头羊。地方高校在缺少明星教师团队的情况下,应着重发展应用型的课程资源,引入知名高校优秀的慕课平台,使用它们的慕课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本土化,明确自身办学的特色和定位,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盲从别的学校的改革方法,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科高校,实践性课程比普通高校多出许多,应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将慕课合理有效地融入实验课程中,利用慕课资源及时更新实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进行自主实践。

3.3 课程体系改造策略

(1)层次推进传统课程的改造。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也十分单一。引入慕课平台,让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慢慢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同类型课程的选择。可以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慕课平台上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大锅饭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

(3)评价考核体系。健全新的考核体系,把慕课学习的完成度纳入考核的范围中,从而变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我国很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主要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慕课这种需要自主学习的方式国内很多学生还不重视、不接受,如果将对慕课完成度的考察纳入考试中去,能有效促进学生去使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慕课个性化的优势将随之体现,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3.4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慕课的建设不是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慕课平台使用的激增意味着对于知识深度要求的加深,一个教师很难全盘教授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课程团队,术业有专攻地进行教学,让课程变得饱满而严谨。

(2)意识转变。老师要学会接受现实角色的转变。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效果唯一的评价人,老师是慕课平台上的辅助者,但同时又是慕课平台的管理者,多种身份的叠加可以提高老师们课程开发的意识,使得慕课的教学更加完善。慕课的推广使单向的授课变成了师生双向交流探讨学习,老师通过慕课平台可以直观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让知识最大化地被学生所接受。

(3)技术支持。老师自身要熟悉慕课平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教师应借助慕课平台与更多同专业的老师进行科研探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3.5 学生培养策略

(1)学习方式转变。慕课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是固定的某个上课时间,学习的地点也变得十分自由,只要是有网络连接到慕课平台上的地方,都是学习的地方,只要是想学习的时候,都可以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成为了一件自由灵活的事情。慕课平台上的资源是丰富且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及其想要了解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情况以及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及时进行新知识的补充,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结构。

(2)学习主体转变。慕课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更大的自觉性,在没有老师统一教学的情况下,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慕课学分认可的政策和老师对慕课学习完成度的考察,学生会主动掌握慕课上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把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变成一种日常学习和测试的方式。

四、结语

面对全球化的MOOC冲击,国内的慕课研究需要紧跟脚步,研究者们既不应当盲目追随,也不可仅凭主观臆断去批判,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揣摩问题,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制度的MOOC形式。重点高校要起到MOOC研究的带头作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联通主义思想引入教学,探索MOOC课堂形式,创新MOOC课堂内容,试着将联通主义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同时,各个高校需迎头赶上,未雨绸缪,分阶段、分步骤引入慕课课程,大胆实践,多和其他高校合作,借鉴国外MOOC探索的经验,尝试将SPOC与MOOC相结合。另外,还应积极与图书馆合作,互相嵌入,互相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 1 ] ROLF H. MOOCs-best practices and worst challenges[EB/OL].[2016-03-23].http://www.aca-secretariat.be/index.php?id=674,ACA Seminar Brussels,2013-10-10.

[ 2 ] 叶文芳,丁一.MOOC发展中的版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13-17.

[ 3 ]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 4 ] FOX A. From MOOCs to SPOCs[EB/OL].[2016-04-13].http://cacm.acm.org/magazines/2013/12/169931-from-moocs-to-spocs/fulltext,2013-12-20.

[ 5 ] 张麒,刘俊杰,任友群.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5):4-10.

[ 6 ] 杜宗明.基于MOOC平台的图书馆服务框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81-184.

[ 7 ] 江毅,何晓萍.SPOC应用于课堂教学的SWOT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78-81.

[ 8 ]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 9 ] 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5.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