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从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试析从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2 03:28:59
试析从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时间:2022-11-22 03:28:59     小编:

"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前元庄实验学校当前办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前元庄实验学校;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自觉实践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大力推进村校结合、三教一体、教科劳兼顾的教育实验,办学成果显著,其倡导的农村教育新模式迅速在我国教育界传播开来,被誉为“学陶师陶”的典范,前元庄也因此成为我国农村教育实验改革成功的典型。

但近年来,前元庄的教育实验和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办学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本文试图结合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分析其办学现状,探讨其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办学现状

(一)青壮年劳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成人教育难以为继

从前元庄通向县城的公路已经修好,前元庄的大量青壮年劳力就通过这条公路外出打工。随着金融危机前能源价格的飙升,以煤、焦、铁为工业支柱的柳林县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一夜暴富的神话、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和相距十几里地的县城充满诱惑的世界,吸引着年轻人不顾一切、不计成本、前赴后继地离开村子,奔向县城。随着成人教育资源的减少,实验学校的成人教育面临着无人可教的尴尬境地。

(二)技能培训含金量不高,很难吸引农民参与

由于近年来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跟上,教师没有提高的机会,使得其上课的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科技含量不高,技能培训的内容对农民创业致富的作用不大,已经很难吸引农民的参与。前元庄实验学校一般仅仅在开学前象征性地开上几节培训课,此后就很难再张罗起热闹的报告会。农民种地缺乏安全感,大多认为不如在煤矿打工一个月将近2000元的收入更让他们踏实。

(三)学制恢复了以前应试教育的模式

4年制的初中已于2004年9月初中入学时宣告结束。由于家长不希望孩子在初中多浪费一年时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挤上高考独木桥以改变命运,实验学校的4年制初中又恢复为3年制初中,学校又以升学为主要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向基础教育渗透的时间被应试升学所挤压,三教合一成为以升学应试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

二、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主导产业

前元庄是个纯农村,缺乏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很难持续长久开展下去。前几年,前元庄种过葡萄、核桃、红枣,甚至想过退耕还林,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当地的产业发展决定了其教育的走向。主导产业发展了,必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缺乏合适的主导产业,就无法带动前元庄经济的发展,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二)缺乏合格的师资

前元庄青壮年大多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就外出打工的现实说明,当前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无法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元庄缺乏合格的、能为人们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专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

前几年前元庄实验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含量不高,实验学校的教师很容易学会,也很容易的教给农民。而一旦职业技能培训的初级阶段结束,农民就需要更高级、科技含量更高、能使他们快速致富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实验学校目前恰恰缺乏这种专业师资,因而也就无法教给农民最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三)办学机制不灵活,办学模式封闭

农村教育的困境,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打破的,它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自身内在的迫切要求,也需借助外界强有力的力量的推动。从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办学的实践来看,其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实体,以及当地政府的联系沟通不多,呈现出一种自成单元、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对外界,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信息反馈渠道不通畅,与市场对接程度不高,办学缺乏针对性和开放性,呈现相对的盲目性和封闭性。 "

三、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村教育实验改革的启示

前元庄实验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暂时遇挫,是因为其在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发展瓶颈。要突破这种发展瓶颈,只有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努力实践陶行知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

(一)中国的农村教育,应该“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

陶行知认为,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国,但处在一个西方文明迅速传入与发展的时代,与外部世界沟通与联系日益增多,中国的农村必然受到影响。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呢?陶行知说:“现代的中华民族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说,现代工业文明是中华民族,当然也包括农村的农民发展的惟一出路。陶行知说:“我们要想中国活起来,就得要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教育教人创造工业文明,创造合理的机器文明,引导中国这个农业国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最终由农业国成为工业国,农民成为工人。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农民认识并创造工业文明,在合理的工业上出头,执工商业之手耳,做机器的主人,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使农业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民成为农业工业化的主人。他强调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出路,也是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

联系前元庄实验学校目前遇到的困境,改变现状的关键是怎样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在农业上扎根,在工商业上出头。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带动和发展农村经济,使教育围绕产业的发展也能发展起来。农村教育的发展,要有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发展了,三教结合和农科教统筹才有坚实的基础和鲜活的内容。要寻找和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要改变目前前元庄实验学校封闭的、自成一体的办学模式,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方式。要主动出击,向上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当前应该请专业人员给他们把脉,找寻到解决办法,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境;在横向方面,要与有关经济实体,尤其是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向下辐射方面,要依靠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首先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创业致富成功的农户,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把整村的经济发展起来。

(二)重视师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生利功能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说:“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增加社会价值。陶行知认为,凡生利之人都是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是职业教育。在这个理论前提下,陶行知提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的三条标准,即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和生利的教授法。所谓生利的经验,是指直接教授职业的师资必须是能生利之人。陶行知认为,没有生利经验,即使在职业学校教书,也不能算作职业教师。所谓生利的学识,是指来源于生利的经验而又高于生利经验的科学知识。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师资只有把经验与学识结合起来,才有能力对所产事物进行改良。所谓生利教授法,是指职业教育师资在熟悉学生心理、教材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陶行知认为,理想的职业教育师资三条标准中,生利经验为最根本的一条。因为即使不具备学识和教授法,只要有生利经验,学生仍然可以模仿教师的经验进行生产,而只要能进行生产,就符合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经验,即使学识高深,教授法也很难适当,就达不到教学生生利之目的,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本旨。所以生利经验是判定职业教育师资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陶行知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他说:“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的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我们想要达到运用教育改造乡村的目的,必须出代价去培养教师,去培养教师的教师。这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

而前元庄实验学校恰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忽略了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有生利经验这一点。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时,实验学校却无法满足农民创业致富的根本要求。因为其师资本身没有生利之经验,因而也就无法向农民传授创业致富的基本技能,其技能培训内容缺乏创新和科技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吸引农民的积极参与。

为此,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要将有培养前途、专业思想稳固的年轻人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成回村担任专业课师资;同时要请外地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村讲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

(三)职业教育课程应是兼业的、充分生利的课程

陶行知职业教育课程思想的中心是生利。他说:“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元,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他认为,最好的职业教育课程是充分生利的课程。所谓充分生利的课程,是指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一二事为主,同时兼授其他事。学生除学习掌握一二生利之正业外,还可兼会其他生利之业。这样,每年每月甚至每日都可凭所学之业以谋利,这就是充分生利。

前元庄实验学校以及当前我国大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是这种兼业的(或叫综合经营的,多种经营的)充分生利的课程。学生以学一业为主,兼学其他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按一专多能的要求开设课程;根据市场反馈信息,把当前急用的专业知识和按发展趋势需要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设计多种生产实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参与多种模式的实践,在技术上把当前实用与适度超前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