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新思考

关于“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新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18 02:49:17
关于“用工荒”与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新思考
时间:2022-09-18 02:49:17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上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而职业教育却不能及时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由此导致出现“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首先对“用工荒”现象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出现“用工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挖掘和剖析,最后文章基于对“用工荒”现象原因的分析,对职业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以有效解决“用工荒”现象。

论文关键词:用工荒;中职;功能;定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市场上对技术型、实践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而职业教育却不能及时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由此导致出现“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用工荒”现象

(一)“用工荒”现象的本质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

近年来,“用工荒”现象持续出现并呈常态化趋势,不仅仅是缺技工,甚至连普工都有很大缺口[1]。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现象给职业教育传递了市场上劳动力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无忧的的信息。实际上,职业院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大部分人对自己工作的低满意度,而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存在认可度不高的现象,两者互不认同导致人才流动率、流失率过高,致使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背后暴露的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

(二)“用工荒”现象的具体表现

二、“用工荒”现象的原因透析

(一)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

通过上述表现可知,“用工荒”除了在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严重表现为缺乏高级技工外,还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服务业等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工人的知识、技能没有特别要求,依靠廉价劳动力谋求利润,以招短期工为主,不能给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员工主要由农民工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构成。在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受过三年正规专业训练的中职生不愿长期从事技术含量低、枯燥、单调的工作,所以,产业升级较慢、没有心智技能参与、简单重复的工作加上较低的工资待遇是不能吸引职校生的。这种中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与人才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

(二)新农村建设及中西部的崛起,与沿海城市对员工的需求形成竞争

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投入增加,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加之劳务输出大省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加速了中西部的崛起,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以“富士康”的内迁为例,中西部优越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使不少投资人选择在内地办厂,为中西部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或在附近打工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到较远的东南沿海城市打工。东南沿海与内地工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加上流动成本的原因,沿海地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弱化,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8.6个百分点。

(三)企业用工环境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我国目前外出打工者6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不少是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比父辈明显提高,就业观念也不同于父辈的“生存型、节约型”,而更倾向于“发展型、消费性”的务工方式。他们大多怀揣着一个城市梦,渴望融入城市,分享城市的发展成果。与上一代农民工有活就干、任何“脏累苦”的工作都能做不同,他们有理想,敢想敢干,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更注重个人喜好、发展空间、社会保障等。而沿海地区不少企业提供的流水线工作时间太长、技术含量低,生活方面缺少人文关怀,娱乐活动不够,户籍、住房、社保等问题没有保障,这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不会有归属感和稳定感的。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适应是一个生态学名词,意为机体或组织的发展要与其生存环境相匹配,主动按照环境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同经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性,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而事实上不少职业学校是关起门来办学,缺乏市场敏感性,没有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设置与调整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与企业对人才要求差距较大,软技能如工作责任心、心理承受力不强,硬件方面技能不熟练。但他们也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不高、仅靠出卖劳动力的重复枯燥工作。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定位失当造成的。 "

三、“用工荒”现象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新思考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社会经济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指挥棒”,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模式、人才素质结构都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社会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一个过程,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小企业仍占多数,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提供的大量的工作岗位仍可满足中职毕业生的需要。在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的规模虽然会逐渐缩小,但短期内还不会消亡,骨干职业学校还需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领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把握市场的脉搏,搞好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中职特色,而不盲目升高职,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在中职教育正确定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和相关政策,对职业院校片面的追求入学率,努力扩大招生规模进行监督和指导。政府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控,定期对产业需求的变化以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应对情况进行检查,按照产业结构的需求,对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应鼓励职业院校大量设置,对市场需求量小的专业应该加以限制或取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提前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有所预测,并作好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设置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尽管目前职业教育的各种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不可否认,一些改革的视角是狭窄的、孤立的,往往只注意到职业学校自身的“修修补补”、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有的作用。[6]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和学科为中心”,缺乏市场敏感性,缺乏社会和企业的强力参与;没有根据工作过程来开发和实施课程,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劳动力市场及职业岗位的需求,职业导向性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职业能力不强。出现“用工荒”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种单一的、封闭的、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造成的结果。所以,缓解“用工荒”,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必须回归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邀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形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重技能、更重态度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职业学校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终身学习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过分重视学校职业教育,对社会职业培训重视不够;过分关注城市的就业需求,对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的潜在需求关注不够,在帮助中小企业培训员工和促进农民工顺利转移方面存在功能缺失。当前,在中职生源日渐萎缩的情况下,企业又面临转型升级,大批农民工和低位就业者迫切需要技能培训。有专家指出:“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7]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农民工等低位就业者才可以提升技能和资质,从而减少“金字塔形”人才结构中的底层比例,促进社会人才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橄榄形”转变。为此,职业学校理当顺势而变,在师资、设备、课程等方面未雨绸缪,尽快回归职业教育本来之功能,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给中小企业及弱势群体提供菜单式培训,推行“区间式”学习方式,允许员工根据自身需要自觉充电,促进终身学习。

(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要增加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只有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才能让培养出的人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性的重要途径。这里提出的契合性,是一个度的概念,就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配合与协调要合理,专业结构的设置既不能对产业结构影响有过度的反映,也不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任何反映,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合理性,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和协调。

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在这方面的设置还不太合理,如现在需求量大的房地产业、采掘业、服务业以及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加的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和畜牧业、现代医药以及环保工程等专业偏少,尤其是在农业职业教育上,与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等相关专业的设置实在太少,整个农林牧渔专业只占到总专业大类的3.76%。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区域经济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逐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为趋势,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应向这个方向进行演进。同时在职业教育加快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新型工业化社会的建设中,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不断涌现及一些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相继上马的新情况下,专业设置要能灵活、及时地对此做出应答;同时在专业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界的密切联系,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自身定位,每个职业院校面临的地方经济环境都各有特色,因此必须按照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自身定位,比如对一个农业省和旅游大省的职业院校来说,就应该多开设农林牧渔大类、旅游大类等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各项经济政策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结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不能仅仅满足于初级阶段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表现,要不断的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专业体系、专业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以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与经济结构完善匹配。

“用工荒”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一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失衡,它所折射出的对一线员工缺乏人文关怀,以及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缺失问题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职业学校理应顺势而变,主动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找准定位,完善功能,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规格的新需求,有效缓解“用工荒”这种现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