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会计专业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培养模式

论会计专业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培养模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1:52:36
论会计专业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培养模式
时间:2023-03-18 01:52:36     小编:

摘要:会计专业的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会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能力、素质和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贯穿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将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与专业学习领域相对应,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从而实现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岗位知识共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岗证课;德能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会计也需要较高的实务能力,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能解决具体问题。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会计教育界普遍的共识。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条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编制的基本依据。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合理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应在下列几个方面着手来建立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岗证课”融通

“岗”是指会计职业技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对具体会计工作岗位内容所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行剖析提炼,可以得出会计职业技术岗位群是指通过对会计主体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综合、完整地反映会计主体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因此,会计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

“证”是指符合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现代职场对证书越来越重视,证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同等条件下,拥有的证书越多,就意味着职业竞争优势相对越大。以面向就业人才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教育更要重视证书教育,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前考取几张有用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学校的责任之一。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适用的证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初级的助理会计师证书、以及行业准入的注册会计师单科或全科合格证书等。

“课”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一个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因为教学理念和内容主要是体现在课程当中的,所以课程如何设计、设置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与开发应该和企业(行业)共同进行,还可以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课程的内容。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学科带头人及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会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各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考证、职业岗位制订。

高职会计专业应从知识、技能、证书等方面来考虑课程的设计与设置,构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知识结构

基本素质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数学、汉语表达与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基本素质,了解专业基础理论,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基础。这方面的知识有: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等。

专业技术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是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关键,它在整个知识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会计核算基本技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企业特种业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应用等。

专业拓展知识是为学生今后发展岗位打基础的。比如行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金融技术等。

(二)技能结构

技能训练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适应市场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主要措施,也是区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会计岗位群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在以下技能方面得到重点的训练。

3.报表编制与分析技能。财务报表是会计工作最综合的成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资料。能不能编制与分析财务报表是检验一个会计专业学生能不能综合利用会计知识,有没有较高的核算技能的关键。报表编制与分析技能的提高必须依靠较高的对会计核算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4.财务软件技能。在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的形势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国家各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会计行业职业标准,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评价标准。能否考取各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会计专科阶段按职教方式培养人才,按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措施之一。

因此,“岗证课融通”就是将会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能力、素质和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贯穿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根据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按“岗位―能力―课程”的关系来科学设计、设置课程,力求将技术理论与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解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技术与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业创新精神,使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教学内容体系设置重复率高,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德能识”共育

“德” 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职业道德操守上有其特殊性。不能以等价交换为原则处理他们与其他市场直接交易者的关系,他们要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已任,在实现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行业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因此,作为预备进入会计职业队伍的会计专业学生,应牢固树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理念。这种理念应在学校教育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加以阐明,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对于职业生存的重要意义。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学生对相关法律规定缺乏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后不能处理好国家利益、主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人格扭曲的现象。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谨慎性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重新定位,使得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会计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对自身素养的重视,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能” 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以职业技术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素质标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财务软件应用技术、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具备会计做账核算、纳税筹划和税务代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的专门技能知识。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以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说和写)及创新能力开发为核心,挖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大能力要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技能、纳税操作技能,形成专业能力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两大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及心理素质,紧扣专业素质教育内涵,围绕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观念技能,培养学生健康情感,树立“诚信为本”的会计职业人格,完善创新品质,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识” 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专业知识。如上所述,会计职业所需知识结构有基本素质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其中专业技术知识是培养职业基本技术技能的关键,它在整个知识能力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

德能识共育就是实现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技能以及岗位群知识共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会计相关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能力、素质和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贯穿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将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与专业学习领域相对应,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从而实现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岗位知识共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构建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促进会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会计专业的 “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这里,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等方参与者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互惠多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