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电信 妙计安天下

中国电信 妙计安天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38:58
中国电信 妙计安天下
时间:2023-08-09 00:38:58     小编:

香港某著名中资报纸以《质疑电信的加价行为》为题,指责中国电信提价对低迷的香港是“雪上加霜”,对日益密切的两地交流造成巨大,相对世界电信业减价竞争的趋势,是“逆流而动”,并指出“希望中国电信从维护国家大局着眼,同时也为本的长远考虑,重新此次大幅提价的举措。” 这篇社评被广为转载,甚至一向与该报言论不和的香港电台也予以全文播发。一时间,香港传媒对中国电信提价形成了“人人喊打”的局面。该评论将提价与电信海外上市联系起来,判断中国电信此举是为了提高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这个判断有一个题外之音,即中国电信提价,应属企业行为。

周郎妙计?

到事件逐渐明朗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这家报纸的判断,但事实却远非这么简单。 为此,有一种说法是,电信不仅不是提价的罪魁祸首,反而是受害者,因为“电信太老实了”。同时电信方面也有人解释说,提价针对整个海外市场,并非针对香港一地——事实上,美国致内地的IDD价格,更提高了10倍左右。

此事一经披露,有人立即判断,这是政府行为,中国电信不过是照章办事罢了。

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出面的一番解释,则令此事戏剧化地急转直下。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阚凯力表示,据他了解,此事确为政府下令,但仍然是针对电信上市所为。换句话说,政府下令提价,真正的目标只有电信一家,但为防惹人非议,故拉上了其他三家的参与。有趣的是,其他三家并不想趟电信的这趟混水,对提价热情不高,故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表示,也没有发出相应的通知。

据了解,网通公司正因信产部的这个决定而损失了一项与外商正在进行的谈判项目,“外商一听说网通可能提高IDD价格,马上终止了谈判。”

阚凯力认为,中国电信上市前景如何,最着急的当属信产部,因为信产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一旦上市发行价低于每股资产净值,信产部即成骑墙之势。由此看来,由信产部出面救急,也是在所难免。

阚凯力的说法虽为一家之言,但至今也没有得到信产部及中国电信的反驳,遂成为到为止最后的一种解释。拿阚凯力的话说,就是“具政府色彩的企业行为”。

市场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电信IDD提价之初,众多学者在接受笔者访问时,均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这是纯粹企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中国社科院电信所专家汪向东曾表示:“我宁愿相信这是企业行为,价格由企业经过市场的博弈最后形成,还可以理解。”

但事情的发展最后令学者们的心愿落空,阚凯力说,电信此举最终“让本来通过市场解决的事情,不得不借助其他力量来完成,当然包括政府的力量。”

15名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采用了联署的方式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立法监管公用事业的加价事宜。人大常委曾宪梓表示,中国电信调高的长途电话接入费7.5倍幅度太高,加重了市民的经济负担,他称:“一定要将反对中国电信加价的声音反映给中央。”郑耀棠代表也表示:人大代表的联署信件反映了港人的意见和看法,希望中央能谨慎处理有关事件。杨耀忠代表则表示,要求中国电信对以下做出回应:一是价格调整的原因,并向公众做出交待;二是这次价格调整有否违规操作;三是身为中国电信的上级监管机构──国务院信息产业部,是否曾向中国电信了解这次调整价格的情况。

港区人大代表呼吁人大常委会设专案调查中国电信加价事件,研究立法监管影响民生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机制并将影响香港的有关服务收费价格纳入监管范围以堵塞漏洞。

刘佩琼代表称:中国电信在上市过程中,通过政府突然加价,令投资者对整体中国企业改革以及中国企业产生忧虑,也会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等集资造成巨大损害。

薛凤旋代表认为:这次加价是监管制度出了问题,因为加价的结果会损害内地和香港早已达成的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共识。同时,这又会给外资一种错觉,以为内地在改革开放和走向合理市场规范路途上急转弯。他强调:“中国电信的做法,与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意愿相违背。”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希望两地经贸发展更紧密。“不可能以一个私人企业的利益,去冲击国家政策,以及冲击香港特区整体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有关官员也领队北上,与信产部开始了相关交涉。这场本该通过市场完成的工作,最终演变成市场”不可能的任务”,而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也使得事态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电信上市“因加得减”

按照阚凯力的说法,电信原本为了提高招股水平出此对策,然而事情的却出乎意料——加价当天,香港市场突然传出消息:电信上市势将推迟,重新招股在所难免。 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电信在港公开招股的5%的股份虽然获得足额认购,但占整个招股数量95%的全球招股却认购不足,为此,中国电信决定不按原计划完成招股。公告中指出:“于10月31日中午12时申请截止时,香港公开发售共收到了9612份有效申请,申购8.8596亿股发售股份,相当于根据香港公开发售初次发售的8.4亿股发售股份的1.05倍。因此香港公开发售已获足额认购。”

然而,公告又指出:“因考虑到全球发售的进展,本公司宣布,香港公开发售将不会按原定计划完成。根据香港公开发售缴交的所有申请款项将立即退还……就有关本公司发售的重大发展,本公司将在可行的情况下及时通知投资者和市场。” 银行界消息指出,对于中国电信在招股订价前公布调升国际长途电话IDD,“虽然有些人认为此举长远能增加中国电信的吸引力,但在现阶段调升收费却会造成不良后果,使之更凸显了内地监管的投资风险。由于中国电信的吸引力已告下降,若不调低发行价,投资者未必会进行足额认购。”

就这样,中国电信因临时提价,上市反而“因加得减”,磕磕碰碰地完成了招股。

港电讯商也不省油

在此次风波中,香港电讯商的众生相,也在事件最终平息后显现无遗。 中国电信连忙出面解释说,由于双方的收费要经过通话量对冲后方能得出,故不应过度夸张通话成本的提高,暗指香港一些电讯商大幅提高收费理由不充分。

十六大前夕,此事经两地协商,终于获得突破性进展,以香港主要电讯商之一的九仓新电讯为首,众电讯商纷纷表示接入费的调整对成本的实际并不如预期般大,故维持致电内地长途电话的旧收费,即取消原来的加价决定。香港恒指也随之劲升逾300点,而电讯股更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

香港多年来一直批评香港一些涉及重大民生的公司在处理成本上涨的时,常采取“加价快”的策略,成本稍有上升,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加价,且加幅很多时候更会高于成本的升幅。在这次事件中,香港各家电讯商也是采取了“加价快”的策略,而部分的加幅也是高于接入费的加幅,给人有种“趁火打劫”的观感。结果是与内地有关部门进一步商讨之后,才知道调整的不如想象中大。

“怪胎”何其怪

今年5月,电信业进行了空前的改组,人们满以为电信打破垄断,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将要到来,但此次风波的出现,又一次打击了人们的浪漫主义情怀。事实证明,在打破垄断、政企分开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次事件明显的”怪”处在于:一是决策不透明,涉及的各方在事件发生后几天内,竟搞不清是行为还是市场行为,”只想要一个原因”的心愿迟迟没有得到满足,最终如何解决,至今也是一个谜。二是信产部扮演的角色不够光彩。既然已经政企分开,就不能再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妄加干涉,更不要说为其充当幕后策划的做法了。三是借助市场之外的力量。在香港人大代表、政府和中央政府官员出面之前,此事长期得不到应有解决,而在这些力量介入后,则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为何在全面建设市场的时代,非市场的力量仍然要经常介入?

冷暖自知,中国电信指望以“周郎妙计”得安天下,实现顺利招股的目标,而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不知谁正被气得吐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