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概述性课程,本门课程可激发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内容,提出2调+3改+1加强教学改革模式,从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考试方法及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分析,课程改革后,教学效果良好。
环境学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环境科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学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环境学》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课程学时为40学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基本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环境基本原理、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生物环境等方面,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引导,是环境科学的学科基础。由此可见,加强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程的认知,其意义重大。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采取2调+3改+1加强模式开展。
(一)课程调整
1.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以左玉辉编写的《环境学》为主要授课内容,调整本着主体不变,相应内容整合、替代、结合学时适当增加的原则,以当前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环境问题为课程重点增加内容进行调整。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
本校自建立环境科学专业以来,《环境学》课程已开设16个教学周期。前13个教学周期开设在第五学期。本专业通过课程调研、课程体系调整,目前环境学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
(二)课程改革
1.授课模式改革
本课程讲授经历了板书教学、板书结合幻灯片教学阶段,教学效果一般。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授课中嵌入视频教学、开发office软件中的统计、计算功能,用于教学中。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节课讲授前增加2个环节:课程内容回顾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程内容回顾改变点名式提问方式,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环节,在课前将每次课程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将会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
本门课程考核分为学习成绩考核和管理考核两部分。其中,学习成绩考核结合本校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确定为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阶段性考试基本在课程主体内容进行到中期时开展,阶段考核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试题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50%。管理考核即课堂考勤,本门课程选择10次考勤,占到总评成绩的10%。
本门课程以往的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被学生们戏称为常规考试题型三段论。目前,阶段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期末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累计六个题型。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理论教学中如何嵌入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程开设过程中经历65世界环境日,结合学生已经学习的环境专业知识,组织学生开展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日开始前,教师仅作简单的引导,其活动形式、内容、相关宣传资料的准备均有学生自行组合完成。此活动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二、教学效果分析
(一)课程调整效果分析
1.课程内容调整效果分析
课程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率,以2013、2014年两个教学周期为例,比较前一教学周期课程总体内容更新率分别为10%、11%,更新内容包括相应环境标准、法规,新发生典型环境污染事件、环境热点问题等。以视频、图片、理论知识形式体现。扩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效果显著。
2.课程授课时段调整效果分析
《环境学》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了导引,学生对后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理论导引结合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选择,课程选择导向性明显,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分析
1.授课模式改革效果分析
如在噪声预测内容讲授时,将其公式阐述后,通过应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中编辑公式的功能,课堂演示公式编辑过程,并进行噪声衰减和叠加的计算,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计算机软件相应功能在教学和学习中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讲授电磁辐射理论知识前,通过播放5分钟左右的专业视频,将生活中大家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简要解答,通过常识中误区的修正,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再如,讲授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环境理论知识前,通过自制的以图片为主辅以优雅背景音乐的视频进行播放,提高学生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环境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自制视频播放后,简短讲授视频采用图片拟要阐明的知识点及视频制作的方法。
在教学中简短灌输学生计算机在教学、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强调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工具的使用操作。通过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信息,新的知识展现模式会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整体课程中学时分配要合理,避免教学从单一的文字传输知识的模式进入到视频、图片、图表、计算公式编辑、知识超链接铺天盖地呈现的知识传输模式状态,新模式应用过多,反而会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枯燥的境地。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
传统的点对点提问方式,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会了解提问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但经统计发现课前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占课堂教学时数5分钟,以50分钟1节课计算,占用课堂理论时数的10%左右,而且过多的课前提问会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学习负担。课程内容回顾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跟着教师思路阐述方式展开,以提问5问题为例,约用时3分钟,此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前提问具体学生的方式,教师引导式提问,学生跟着思路回答,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
学生在课前将问题通过笔记记录或者简单阅读存储在大脑中,课程讲授过程中,逐一学习解决,学生课后会发现本次课程的收获,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本次课程学到了哪些知识,此方式是一个合理的引导,每次课程结束时,学生会有收获感,利于增加学习兴趣。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课堂考勤主要采取点名方式,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姓名和出席率,同时便于课上和课后交流。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将考勤的目的及保证教学时数的新方式传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协商将考勤时间节点设在开始课程前3分钟,而且只要正式上课时到达、课间告知,即视为出勤。例如,以50人的授课班级、20次课为例,考勤一次约用时3分钟,若课程周期内考勤10次,将占用30分钟,无形中削减了教学时数。教师的此种小奉献小变化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潜在地修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试题题型改革效果分析
两次考试题型不同一,主要因为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后阶段讲授内容中存在可通过计算考核的重要知识点。题型改革后,通过考试后和学生交流反映良好,学生会发现名词解释题可以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表述的严谨性;简答题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核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增设计算题,可锻炼学生实际问题解读、计算、分析能力,通过计算题考核加强对于基本计算公式的理解。题型多样化,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要真正理解,方能有效获得良好成绩,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只要背下某一知识点,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三)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
本课程已开展1次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该项活动,学生深刻理解目前环境问题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此活动不仅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应用、还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最主要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深入、认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本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累计发出学生自制的向污染宣战宣传资料2000份,呼吁热爱环境保护的师生签名1000余个,教师将活动的过程用相机拍摄下来。65世界环境日课程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将课程实践活动效果和成果总结、发布给学生。学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有极大提升。
三、结语
通过2调+3改+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环境学》课程巩固了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地位。课程的内容和时段调整,体现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其后续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多元性和人性化,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考核改革,体现了人性化教学,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考试方式和题型改革,体现了全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出现不同问题的形式下,认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加强理论教学,嵌入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及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