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把握文本整体基调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把握文本整体基调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9-07 09:40:06
把握文本整体基调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17-09-07 09:40:06     小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让学生了解、认识、热爱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把握文本的整体基调,在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营造氛围,寓教于乐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课堂上,老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课文主题、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方面入手,挖掘有关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信息,挖掘整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把握好文本的整体基调,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寓教于乐。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4篇课文和口语交际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的专题编写的。其中在《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教学中,有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利用祖国各地特色鲜明的民居图片进行激趣导入:在课件上播放北京四合院、西安窑洞民居、湘西吊脚楼、客家围屋、傣家竹楼等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让学生在观看和讨论思考的同时就了解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活各具特色,使各地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营造了这样的良好氛围,学生求知欲就增强了,老师顺势转入课文内容客家围屋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的学习就轻松多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魅力,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举行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古诗名句填空比赛、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通过聆听、吟唱歌曲去品味古诗词的韵味。许多传世佳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已被譜成流行歌曲。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整体解读,品味内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接受。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名篇佳作数不胜数。这些作品,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从诗歌中可以体会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必能感动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第六单元综合学习轻敲诗歌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版块。这些诗歌中包含着数字,图中又蕴含着古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整体解读,品味其中的内涵。通过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老师点拨理解,让他们了解到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通过教材中阅读材料,让学生选择性的开展阅读活动,小组搜集诗歌或童谣,然后进行分类,在班级组织诗歌推荐会、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美、音乐美等特点,从而品味诗情诗意。趁着学生诗兴趣正浓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其他风格的诗歌或自己对已学过的诗歌进行加工、再创作。

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文以载道,以文悟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是编者经过再三思量和筛选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立足于文本,在把握文本的整体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北京的春节》一课里,作者老舍先后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从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风筝准备过年,写到腊月过小年、大扫除,再到除夕做年菜、放鞭炮、逛庙会,都透露着老北京过年时浓浓的年味。这些热闹场面的描写,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抓住作者语言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生动场面,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除夕的情景,仿照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写写家乡春节或其他节日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节日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接着让学生说出几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来历、习俗。如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团圆、重阳节敬老登高等,让学生从中能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特殊意义文化资源。

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摒弃落后观念,踏实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美德、蒙学经典、唐诗宋词、节日习俗等融入语文课堂,使文化精髓与语文课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丰富知识和实践能力,又有人格健全、修养高尚、个性良好和思维创新的接班人,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