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6-14 14:18:03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时间:2017-06-14 14:18:03     小编:

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理念集合体。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近年来学界掀起了绿色发展理念研究浪潮。

一、关于绿色发展理念内涵的研究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是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同时资源利用率低,面临建立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污染物排放的矛盾。毛泽东指出:这些空气、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此,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加以小心保护,进行合理使用。 〔1 〕毛泽东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和实践工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无疑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科学的旗帜。1979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法制轨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江泽民提出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2 〕。21世纪,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加剧,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党中央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次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已有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230,将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加快生态保护技术研发,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及树立全球环境问题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综上可见,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凝结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立足于中国国情,以人为本,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可以看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遵循这样的基本路径: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依靠科学技术和环境立法来保护生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直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认识逐渐深化,范围不断扩大。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相关的共同体,利益成为连接纽带,任何一国想脱离全球共同体而单独发展都是荒谬之言,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将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绿色将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绿色发展理念将成为人类世代生活在美丽地球上的意识形态指引。目前,学界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界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胡鞍钢从三个层面对绿色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功能界定方面,他认为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机制分析方面,他构建了绿色发展的三圈模型,分析了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生性和交互机制。其中,绿色福利是绿色发展的目标,绿色财富是绿色福利和绿色增长的基础,绿色增长是绿色财富累计和绿色福利增進的手段。从发展战略方面,他探讨了绿色发展能力(包括识别能力、投入能力和评估能力)和绿色发展战略(包括绿色规划、绿色金融和绿色财政) 〔4 〕。庄友刚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符合生态需要的方式改造外部自然,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而非本质规定 〔5 〕。吴晓青曾指出,要从增强绿色发展定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工业绿色升级、推动绿色消费革命四个方面推进绿色发展 〔6 〕。

由此可见,绿色发展理念是寻求和谐生态关系的价值理念,对其不应作静态理解,即不能把其当作单纯的概念来解读,而应放在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把握。

二、关于绿色发展理念哲学依据的研究

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关系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其哲学依据历来备受学界重视。叶海涛立足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7 〕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绿色发展的要义与目标,也是绿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 〔8 〕。方世南将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论、发展价值论和发展方法论上,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论,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自然基础和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论、自然、社会和人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的规律论以及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律论 〔9 〕。除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哲学基础外,向海英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普遍联系的整体思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六个方面找寻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她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对此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概括,指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在深刻分析时代进步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10 〕。

 综上可知,学界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其根本目的都是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做坚实的理论铺垫。

三、关于綠色发展理念经济作用的研究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矛盾的运动状态,因而很多学者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集中分布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结构优化

胡吉提出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及打造集约工业,他认为培育新兴产业,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11 〕。张敏、杜天宝认为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指出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经济,应贯彻以生态学为范式的生态经济价值观,而生态环保、均衡循环、产能高效是其基本发展模式,整体共生、系统优化是其发展的基本原则 〔12 〕。绿色发展理念在第三产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丰,金欣轩认为,牢固树立和落实绿色金融理念,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和绿色金融业务体系,金融创新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13 〕是现代金融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在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方面,都要以绿色发展作为推动力,实现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文明观赏旅游景区的目标。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结构优化的始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二)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陈吉宁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全面小康集中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是求温饱,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车开就是美好生活,现在是求质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要求,与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更多优良生态产品密切相关 〔14 〕。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长期以来走着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危险之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可文等人提出四条建议: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积极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绿色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开发绿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绿色GDP,用绿色发展眼光看待贫困地区发展 〔15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增加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能源安全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能源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如何谋划能源安全战略,郭焦锋指出,以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谋划新形势下的我国能源安全,需要结合新的能源安全观,创建现代能源安全体系,确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16 〕。要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能源安全方面的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能源共享、共产的局面,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总之,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能源安全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视域内在价值的研究

(一)探究人与自然所应遵循的价值标准的统一

渠彦超认为,绿色发展以可持续性为价值核心,集中表现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和价值规范的有机统一 〔17 〕。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价值标准,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有优先存在性,人类对于自然界有依赖性,按自然界运行规律来对待自然就是人类应该遵循的价值规范,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主体能动性的过分强调,只会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带来灾难。绿色发展理念要实现自然界和人类共生共荣的价值目标。

(二)寻求道德尊严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对人类的道德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陈桂蓉认为,道德尊严与道德责任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伦理学范畴。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主体的生命尊严、人性尊严、人格尊严等都更为凸显。相应地,他们的道德责任也更加重大。从政府主体看,应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每一个公民的生态权益;从企业主体看,应恪守生态公共规则,承担社会责任;从消费者主体看,应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18 〕。构建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的价值关系,即合理节制欲望,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使理性人转变为道德人,凸显人格尊严,承担道德责任。

(三)保证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统一

环境正义强调环境善物和环境恶物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问题,每个人都拥有环境权利,同样也要履行环境义务。崔建霞认为,实现环境正义须厘清环境权利,环境权利主要包括环境生存权和环境发展权,环境生存权强调环境资源要素对人体健康的不损害性,环境发展权是民众在满足环境生存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富有美感的、精神的和文化的价值等环境品质追求的权利 〔19 〕。绿色发展理念为人类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履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或者置身于自然之外,而是和自然界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自然界与人类和谐伦理关系的价值诉求。

五、关于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路径的研究

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和实践路径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又一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环境立法以及相关政策的颁布、全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公民环境意识的培育四个层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孙春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全社会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谋划,搞好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 〕。方世南将绿色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牢固确立和自觉践行绿色执政理念,才能进一步端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能抢抓全球绿色发展的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21

 (二)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的颁布是实施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保障

环境立法是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竺效教授对新《环境保護法》作了详细解读,认为其立法内容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对绿色发展理念核心要义的完整反映,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策略。竺效认为新《环境保护法》为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实现了立法技术的创新,即通过立法目的+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策略+保护优先等原则+若干制度+违法责任的立法模式 〔22 〕,以法律制度确保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也不容忽视,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利用制度规范明确行为边界,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内在诉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视野把握全球动态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条件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突破地域、国别的限制,树立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何建坤立足于全球低碳发展和公平的国际制度建设提出三条路径: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各国可以公平地享有全球环境容量空间、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适应全球环境变化、承担责任和义务;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23 〕。绿色发展理念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同世界各国一同转变发展方式,总体来看,对外要把握国际可持续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24 〕。

(四)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公民环境意识教育和培养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3 〕231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去践行,润物细无声般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绿色发展意识薄弱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面对复杂的经济、生态问题,应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使绿色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王刚认为,绿色是一种价值观,要把大学生生态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5 〕。总之,教育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途径,是培育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