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8-29 11:47:2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时间:2016-08-29 11:47:22     小编:林柏伟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数学是理性的思考。其实不然,数学也充满着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针对学生不喜欢阅读数学教科书的情况,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鼓励学生读数学

都说语文是读出来的,其实数学也是读出来的。首先,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教科书里,可是谁仔细地阅读和思考过?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点的高度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学生仔细去品读,读通每一句话,读懂每一个知识点,读清每一个逻辑关系,那么他一定能学好数学。

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数学书,教师首先要重视在课堂上和预习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书;其次,教师要重视数学题的阅读,读题三遍,其义自见,读是思的前提,题都读不懂,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那么学生将无从下笔。所以,读题三遍是笔者对学生的初步要求,今后还将扩大读题范围,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都要多读,并且强调读出重点、读出出题者的意图。

二、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在阅读中常需要把这些元素转化成各种语言。如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成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然后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因此,学生必须经常变换思维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阅读、去思考。

1.变换方式,激发兴趣,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速反应和敏捷的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

如有一道习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笔者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学生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用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然后把它们画下来,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由此可见,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顺利地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出数量关系式,它不仅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大胆质疑,合理探索,可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经历质疑探索释疑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和思考,之后学生在交流收获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人们为什么要用百分数?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感受到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

学生在亲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之后,不仅能较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享受到研究、探索、发现带来的喜悦,进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只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