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杂志今日启明星栏目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不间断地出版了二十多年,累计访问了200多位上海科技启明星,成为该杂志一个较有影响的品牌栏目,受到启明星们的认可和关注。
在笔者参与采写了14位启明星后(12篇为第二作者,2篇为第一作者),回顾这一过程感受颇多,现结合采写说说科技人物写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写文章如同素描,从勾画比例开始
一个好的素描者,往往在绘画初期先确定开始的切入点,按照纸张确定人物或者事物比例。这样,画出的素描是符合透视效果的,人物也会丰满而不失真。
一般分为三段,如采访上海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第一部分写我们采访他的缘由和交代具体采访时间和地点。
近一年前就知道黄吉平,那是参加2012级部分启明星的一次交叉学科讨论会,发起人正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黄吉平教授。也是在那次才知道黄吉平刚入选谢希德讲席青年特聘教授,而且迄今他还是复旦一项纪录的保持者(详看下文)。当然那天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黄吉平报告的主题: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机遇和挑战。他谈到用物理学研究的方法研究金融和经济问题的可能性,介绍了他的课题组2008年在热学超构材料领域提出的热隐身的概念及其进展,那天他还向每位参会启明星赠送了一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科普文集《奇妙的科研世界》,这本文集记录了黄吉平这些年的研究心得,更多的是以他的切身体会与青年学生作科研方法上的传授和倾心交流。这些让我当时就有想采访他的冲动,因为以我的判断,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前不久,借着给黄吉平颁发上海市科普作协会员证书的机会和他面叙,听他的成长故事。
第二部分注重他本人从出生到取得最高学历的经历,详细到小学到大学,甚至博士、博士后。还有就是读书后的工作经历。描写了诸如他从不会发文章到第一次发文章,从对物理没有感觉到第一个发文章,我发现自己是喜欢做创新研究的,香港中大和德国的训练夯实了基础、拓展了视野,书写复旦一项纪录:28岁获聘正教授。
第三部分,是对启明星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比方对于他提出关于某些熟悉领域的见解,或者对于某些问题的反应和呼声。比方采訪黄吉平教授,最后一部分一个沉醉创新、钟情科普的青年学者。
采访已近三小时,但是我们还没有听够黄吉平的故事,他对创新和交叉科学的理解,对研究生培养的成效,他对科学写作和做科学普及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科学文化读物的喜好,都还有很多故事,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倾听
在每个部分之间要注意围绕同一个主题,还要有递进和衔接。比方采访黄吉平教授文章里就提到三次很拽,黄教授在付出辛勤劳作后,终于获得回报,既在同学中领先,又对自己是一种鼓励,所以拽是一种兴奋,一种自信,一种鼓励。
二、文章题目要引人入胜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好题目就像绘画的画龙点睛,可以使所绘内容立马鲜活起来。
一个好的题目往往是读者是否阅读全文的关键,也是记者采写时最主要的构思内容。
可以把所有题目归为三类,一类是工作内容,比方研究微观生物学问题的光物理学者、让建筑遮阳领域风生水起的启明星;第二类是所写人物说过的催人奋进的话,比方作为临床医生,我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实实在在做一点促进产业发展的事;第三类是与启明星发出共鸣的心声。比方一个立志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 一个有底气很拽的青年科学家。如果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也就成功了一半。
副标题往往是说明采访对象的单位和职称或职务,比方小记复旦大学物理系黄吉平教授,小记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启明星程抒一。
主标题和副标题结合,让读者一看便知道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的研究内容大概和领域,面前浮现出一个科技启明星的形象。
标题往往会经历好几次推敲,如果不能反映启明星的特点,就要重写。如此反复,几次过后,才能把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呈现给大家。
三、细节描写是人物描绘的一大法宝
细节描写是人物采写的一大法宝,能把人物的特点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让读者不觉得无味。如果能把文章里的细节抓住,用于体现采访者的特点,那么会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饱满。读者会对此段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也会把一些难懂的问题讲述清楚。
比如在对黄吉平的采写稿里,提到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喜欢做研究的,尤其喜欢做一些有创新的研究(至于具体研究什么并不太重要),也是这种对研究、对创新的偏好导致了我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我喜欢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不限,可以是物理,也可以是历史,譬如我就很喜欢看蔡东藩撰编的《历朝通俗演义》这样的书。以爱看《历朝通俗演义》这一细节表明黄吉平研究领域的广泛,使读者更有兴趣,而不是一味讲述他的物理文章。
再比如,对程抒一的采写稿里,提到这是一栋6层的办公楼,一层大堂除了接待,也赋予展示功能,展示的主要是公司自己研发的各种尺寸、功能不一的多点触摸屏,大到一堵墙、小到新民晚报尺寸大小的显示屏。请想象一下当大屏幕实时显示出大幅的圣诞花再滚动打出公司员工各种圣诞贺语,即使只是过客的我们也很难不受感染。大堂接待通报后,程抒一赶来为我们讲解其核心技术嵌合了传感控制等技术的磁性框架,用这样一种比一个手指稍宽尺寸的边框一围,所有的平面(电视机、大理石墙面、玻璃、台面等)顿时就被数字化、物联网化一种可以为商家展示商品、教学单位上课、会议用显示屏等提供的新的展示、沟通手段。对一个可以手写的显示屏做了细节描写,阐述清楚了他的产品,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新式触摸屏。
四、适当使用倒叙和第三者旁白能够突出文章重点
比方十几篇采写文章,有的采用正叙,有的采用倒序,正叙讲究循循善诱,鞭辟入里,倒叙则突出重点,引人入胜。文中若添加第三者的侧面描写,则能更全面地描绘启明星。
前几日得悉华东理工大学官网报道该校2016年启明星计划入选者、机械动力学院副教授杨强负责开发的油水分离技术与装备在我南海气田平台成功通过验收的好消息,立即就生出要去看他的这套实验装备和做采访采访报道的意愿。电话打过去,小杨马上听出了我的声音。去年秋末的2016启明星交流活动上杨强对自己从事的高效能除油技术的介绍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我当时和他说以后有机会会去他那里拜访,所以这次多少有点践诺的感觉。
描写杨强副教授时,采用了倒叙,突出了油水分离技术与装备,让大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受,记住杨强的研究特点。
再比方,在写王先锋研究员时,最后提到了他的老师丁斌教授,采访到下午4点,接近2个半小时,准备告辞时,先锋的老师丁彬教授正好回来,我们又一起就大纤维这个话题聊了几分钟。到底都是东华人,一说到纤维的意义,丁教授立马妙语连珠:这个世界都是纤维编起来的,衣服是纤维编织的、钢筋、建材乃至世间万物本质上都是纤维状结构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纤维编出来的。用第三者的旁白来描写主人公,因为第三者多为启明星的老师或者同事,同在一个行业也接触比较多,比笔者评价更贴切。
五、做好事先准备和事后沟通是走入科技工作者心里的桥梁
每一次,笔者都把需要采访的启明星的简历查好,打印出带着,这样对于他的研究领域有一个了解,对于他本人也可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比方对于杨光军高级工程师,笔者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工程里面添加计算和模拟,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对于软物质方面专家的钱冬,笔者准备的是如何看待应用物理与物理本身的联系和区别,对于陳国颂教授,因为是糖化学的专家,笔者准备了一些关于化学机理的问题。
事后的总结和核实也很重要。每次在笔录时不是很清晰,特别是涉及杂志名称、人物名称、研究所名称,都要回来查实,一个细小的地方就能决定启明星对你的看法,他会觉得你是用心在采访,视你为好友。
比方王先锋研究员的西弗实验室需要查实如何写的,张建华教授的上海OLED产业联盟秘书长需要查实OLED的全称,看是否拼写对。武多娇副研究员的《Immunity》杂志是否写对等。
我们也会把完成的采写稿发给启明星浏览,获得启明星首肯再发表,他们也会对一些细节部分做出修改。
六、视角的选择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关键
上海科技启明星都是35岁以下,在各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对采访者的要求也很高,正确的把握科技启明星在单位的位置,在行业的位置和在同级启明星中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年纪较轻的,可以在题目里用博士称呼,比方一个在科研上有悟性、耐得住的年轻人小记2017启明星、复旦大学李伟博士;而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冬教授的采访,用努力做国际一流的物理学研究作为题目,一方面中国物理是所有学科中与世界水平最相当的,另一方面是钱冬教授已经是长江学者,定位应该在国际前沿。
七、不评价或者少评价是采写的底线
话说隔行如隔山,采写者的特点就是用适当的语言把被采访者的讲述用文字再现。如果添加了过多的评论,则会显得主观臆断,甚至引起科技工作者的讨厌。
比方描述李伟研究员就是一五一十,原汁原味,李伟这次入选启明星计划的工作也是围绕介孔材料的定向合成与能源转化和储存应用研究。除此之外,回国前后这两年里,李伟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参与)等支持。
走进采写者的心里,与科技工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把人物写活,也会受到启明星的认可和信任,如果做不到,那就会文章无魂,逐渐被淘汰。
结语
每一位启明星都专注一个特定领域,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写稿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力求能把启明星的特点描绘出来。对科技人物的采访要做到,切入点合适、题目入木三分、细节描写引人入胜、选择重点恰当、准备工作齐全沟通及时、视角选择不偏颇、适度评价,这样才能写出一篇走进人物心里并把人物写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