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独特的节目定位 浓厚的人文关怀

独特的节目定位 浓厚的人文关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13 03:42:39
独特的节目定位 浓厚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13 03:42:39     小编: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媒体快速崛起的今天,传统电视媒体面临严峻挑战,各省级卫视不断推陈出新,节目样式愈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2011年,湖北卫视推出纪录片栏目《中国No.1》,以纯记录片形式拍摄、制作周播栏目。开播四年来,该栏目以独特的节目定位,优良的内容品质,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赢得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两度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十优”栏目奖。

坚守职业 责任担当

开播之初,《中国No.1》首先明确了栏目宗旨:站在国际视野,观照湖北中华之最;力求让全省全国的电视观众了解湖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此方针指导下,栏目在开始前进行了多种节目形式的尝试,最终确定全外景拍摄的小纪录片模式。

众所周知,纪录片的特点是高成本、低产出,纪录片追求风格化、个性化、精品化,因此拍摄制作周期漫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作为一档电视栏目,却必须在正常的制作和播出周期内成片,经费有限,还要达到收视率考核要求。如此一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中,纪录片存在不小的矛盾。

对此,作为创作者,我们曾经非常苦恼,直到节目采访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有一期节目选题是“郭店楚简”,当时我们非常困惑。业内专家对“郭店楚简”评价极高,认为其影响可能令“整个中国思想史都要重写”。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栏目的选题,知道“郭店楚简”的人极少,大多数观众对其都是陌生的,以此为选题,真的有人看吗?

当期节目的采访嘉宾、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表示:第一,越遥远的历史、越专业的事物,作为编导和嘉宾,我们越是要把它说白了,让大众能听懂;第二,即使还不懂,也得做,因为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担当。郭院长的一席话令我们深刻意识到,身为媒体人,我们时刻需要谨记职业精神和媒体责任。

回溯历史,湖北堪称翘楚的东西很多,有远古文化、神农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还有现代文化和各类古人、文人、名人、伟人。那《No.1》的题材怎么选?节目又怎么才能做得好看呢?

精挑选题 策划先行

《中国No.1》是周播节目,播出时间晚,篇幅也不长,要追求观众的到达率确实非常困难。但是作为一档追求高品质的纪录片栏目,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让哪怕无意中进入的观众也都愿意看,甚至是喜欢看,提高忠实度,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所以精挑选题,策划先行,提前作好系列化设计,形成合力扩大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年来,《中国No.1》已经先后推出自然奇观系列、考古系列、古代建筑系列、历史人物系列、现代“大家”系列、美食系列、“大楚”系列、非遗系列、“中国梦”系列等等,播出后都引起广泛关注,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

在具体操作上,对于一些看似熟悉的历史,我们会努力寻找新的发现,找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而对于那些和今天百姓的生活距离太远、看上去非常枯燥又不能不涉及的陌生题材,则要尽可能找到它们和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热点话题、特殊人物的关系,找到它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比如《茶路传奇――羊楼洞寻源》讲述的是三百多年前一条著名的国际贸易通道――“茶叶之路”的故事,却独辟蹊径,运用了电影化的悬念式开篇,从一块看上去并不起眼、价值却远超黄金的小小茶砖和一个偏僻的小镇开始讲述;《拯救江豚》开篇引用《楚天都市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美丽中国 最好的GDP》,提出野生动物的命运和人类命运紧密相关,“江豚就是最好的GDP”之后,马上又列举出一系列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江豚死亡事件,强烈的反差,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到对被称作“长江生态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江豚命运的深切关注中。

从这些特殊的角度或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关注度很高的新闻大事切入,可以很快吸引观众的注意,引导大家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陌生,把它作为拍摄的起点,带着问号前进,就能大大激发收视兴趣,留住观众。

发掘故事 关注细节

《中国No.1》的很多选题都是历史文化类的,这样的内容往往不接地气,所以如何发掘故事、寻找矛盾、设计悬念、层层推进,也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探索频道亚太区总监维克兰・夏纳曾把手拿遥控器的电视观众形象地比喻为“冲浪受众”,他们会十分迅速地判断一个节目是否值得看,只要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快速更换频道。美国学者艾拉・阿布拉姆斯也曾提出一个“三分钟策略”,认为电视节目“每三分钟要有一个小高潮”,因为在看电视时,观众的注意力是涣散的,如果不能设计悬念,不断制造兴奋点,节奏拖沓,就很难留住观众。

有了这些兴奋点,观众就会随着节目一起困惑,一起寻访、一起激动、一起烦恼、一起欣喜若狂,一起痛彻心扉;有了这些兴奋点,他们不仅会把节目看下去,还会和我们一起来追忆,一起来思考。 做历史文化类的节目,还有一个非常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过分追求深刻,刻意表现专业化,殊不知只有放下身架,和观众站在同一视角,做出来的节目才更容易被观众认可和接受。所以在《中国No.1》节目制作过程中,编导常常有意识强化的是一些个人化的回顾和感受、细节化的描绘和展示、情景化的再现和表达。

在每期节目中,我们都会努力寻找关键人物。我们的编导曾和“拾穗者”们一起走进深山密林,寻访乡土文化的碎片,打捞那些“正在消失的记忆”;也曾和“追鸟人”们一起跋涉千山万水,追随迁徙候鸟的踪迹,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光影里的守望者》中,“云梦皮影王”秦礼刚说唱念打的绝活和雕刻绘画的功夫让人称奇;《“痴人”说“梦”》中,收藏家刘立对汉剧的沉醉和痴迷使人落泪;《大美肖慧芳》中头发花白的老演员说“需要含辛茹苦就含辛茹苦,需要粉身碎骨就粉身碎骨”,《京剧第一名丑》中勤奋的京剧院长说“无论多辛苦,多累,怎么干,我都是愉快的,因为我爱她”!

正是有了这些个性鲜明、活泼生动的人,有了这些听上去很自然很朴实却发自肺腑的深情回顾和表白,我们的节目讲述中才不仅有悬念,有期待,还多了人的心跳、人的命运、人的眼泪和欢笑,这些触摸得到的细节、感受得到的情感会让我们的节目更有温度、更真实,也更牵动人心。

一流标准 精心打磨

要做好纪录片,除了好的构想,还需要非常细致到位的节目执行力,呵护好每个环节、把细节做到极致!著名电视人陈虻曾经比喻,做节目“就像十指捧水,如果每个指缝间都往下漏,捧起来就会两手空空”。所以,虽然《中国No.1》只是个周播栏目,投入也非常有限,但在摄制过程中却始终坚持一流标准,把节目品质放在首位,重视每个选题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包装的所有环节。

前期拍摄中,我们坚持采用高品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不仅对关键镜头提前策划、精心设计,还大量采用吊臂、轨道等特殊拍摄手法,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运用情景再现来讲述故事。在后期制作上更是不遗余力,精心打磨,每期节目都有特别设计和制作的片头,还经常采用二维、三维动画、老地图制作等特效和制作手段,目的就是保证节目品质,增加节目信息量和历史感,提高观赏性。

栏目组还邀请了很多国内省内的顶尖级嘉宾作为我们的智囊团,为栏目出谋划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每期节目中都尽可能保证两类人的采访:一是老人,二是大家。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几经翻天覆地,有些大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还在世,他们的采访,非常珍贵。把它们抢救性记录下来,是节目的需要,更是电视人的责任。我们拍摄过史料的很多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文献部都希望保留我们的节目,因为老人们的回忆太珍贵了。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时代造像,为湖北留史,《No.1》义不容辞。

而顶级嘉宾的“大家解读”会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让节目更有分量。他们的口口相传,也大大提升了我们节目包括湖北卫视在高端人群中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甚至给我们带来意外收获。因为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合力推荐,目前已经有音像出版社主动联络,正在将《中国No.1》出版发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