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四海无闲田

四海无闲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0 01:22:16
四海无闲田
时间:2023-08-10 01:22:16     小编:

位于淮安楚州码头镇上的韩侯故里,是今天的人们修建的仿古建筑群。其更多地出于商业目的,拟或是纪念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相信投资方自有一本账,而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心里有数。

当我从韩侯故里走过一遭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你不能不佩服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些投资人非常会“来事”――变着戏法在满足一知半解的人们对历史的好奇的同时,悄悄地从你口袋里将钱掏走。走出韩侯故里,北侧,是为修建这一建筑群而征用的大片土地,在建筑工程基本结束还没有来得及整理的土地上,看到一位年过6旬的老奶奶拿着锄头使劲地刨着地里的砖石瓦片,打算在这上面种上大葱。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我曾经插队农村,现在依然还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数十年前,我亲眼看到过人们为两家自留地中间的田埂、不足一尺宽的土地有没有偏离中心线而大骂乃至大打出手。今天,属于一个农村土地的权属随时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随时会改变土地的用途,由“农业”变为“非农业”,由“非商用”变为“商用”,而农民们对土地依旧恋恋不舍:为捍卫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拼命抗争;在土地被征用“开发”之后,一旦开发商或者承包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不能对土地进行利用,任由土地撂荒时,他们一定会破墙、破围而入,在地里种上庄稼。

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位农民对我说过的话:种田是百业之中的上上行业。事实上说这话的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也算是种田的一把好手,但其家境却是相当寒碜:他们家几乎是整个村民小组中最后盖起楼房的人家之一,而之所以今天能够盖上楼房,还必须归功在他做瓦工的儿子身上――是他到海外打工挣得了数十万,方才实现了楼上楼下的梦想。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这么说,我以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遗留下的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血脉,是他对土地那份难以言说的深情厚意。

有一种说法:今天的农村,种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土地撂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规模种植与专业化种植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以为前半句是真的――也就是种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土地撂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却有可能是假的――就农民来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下地干活,就舍不得土地撂荒。假如出现撂荒的情况,那一定不是农民干的!

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因为这里意味着生活方式更现代,工作可能更体面,收入水平更高。所以,远离乡村进入城市,是很多从乡村出走的年轻人的共同心愿。但是,对于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回到农村的可能性至少还是存在的。在社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保事实上无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农村和土地就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如今在不少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对农民个人而言技术含量已经逐渐下降,机械化耕种方式的普及也让农业生产对体力的要求不再那么强烈,70岁甚至80岁的人完全是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种好地的,不会把地撂荒的。

另一方面,土地撂荒的情况也远远没有某些人渲染得那么厉害,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大肆渲染,更可能是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绑架政策,让他们可以轻易地获得土地,进而获得与土地相关的收益。于是土地上常常出现这种“政策性”的撂荒。比如某地,地方政府谎称获得了上级政府“万顷良田”的批复,将圈定的土地上的农民房屋拆除,说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兴规模种植、专业化种植,但对未来经济效益的担心却没能让“商”如期被招来,以致土地撂荒。后来地方政府不得不反过头来又号召农民各种各的土地。

这样的做法是荒唐的折腾,是伤农、坑农。

唐代李绅《古风》中描述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示的是封建专制时代苛捐杂税对民生的伤害。但其中“四海无闲田”一句,我以为不仅写出了农民的勤劳,也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

今天的农民依旧勤劳,依然热爱、珍惜土地,比如我在韩侯故里看到的那位老奶奶就是这样。因此,无须某些人替他们做主,以避免撂荒一类的名义把他们的土地拿走。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是尊重农民,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切实为他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比如说农保标准过低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