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1 00:12:58
从阿房宫到圆明园
时间:2023-03-31 00:12:58     小编:

历史上,传统的说法是,三个版图一统的中华帝国建了三个超级皇家花园,最早的是秦代的阿房宫,最晚的是清代的圆明园,中期的是北宋的万岁山。

三个超级皇家花园的结局如何呢?

北宋的万岁山建成不久,就在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中被拆除,园中花石成为抵挡女真骑兵攻城的擂木石。目前的万岁山,在开封市北郊,荒凉、萧条,被当地打造成了人气不高的“大宋武侠城”。

秦代的阿房宫同样短命,“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田野考古说,当地并未发现焦土层,疑为阿房宫并未竣工。杜牧的《阿房宫赋》,文学虚构而已)。然而,今日的阿房宫突然再引人注目,当地拟投入380亿重建阿房宫。这个宏伟计划惊动了习近平总书记,他迅即作出重要批示:“阿房宫只能宣扬封建奢靡之风,重建无文化价值。”(2013年10月11日中新网)阿房宫重建计划无疾而终。

清代的圆明园也毁于一把大火,不过这把大火是来自外寇。在圆明园被毁的154年里,屡经劫掠,废墟瓦砾。但近年总有一些人跃跃欲试,屡倡重建。据“百度”透露,当地已经不声不响重建了许多奢华建筑。我以为,有阿房宫这面镜子,有总书记的重要批示,重建圆明园最好还是打住。

有人讲,重建圆明园是传承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一些人极力渲染这座康熙动工、历经六帝、长达150余年的“万园之园”如何“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爱新觉罗・弘历《圆明园后记》),如何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但这些人偏离了劳动人民的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发生位移。这些曾经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实是专供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地。为了建造这些东西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沾染了多少黎民血泪。这些建筑物如果说展现了什么智慧的话,那是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智慧;如果说体现了什么结晶的话,那是劳动人民的血泪结晶。这种同样体现“封建奢靡之风”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重建或再现的意义?

有人说,重建圆明园是为了不忘国耻,重建爱国情怀。但圆明园作为满清皇族的游乐之地,而被西方强盗焚毁,其体现的更多是“皇耻”――西方列强倚仗武力野蛮侵略自不待言,咸丰皇帝在与列强交涉时,昧于世界大势与外交礼仪,为争得外夷跪拜的面子,拒绝外国“公使驻京”,丢掉了割地赔款的里子,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割让九龙于英国;咸丰皇帝为了保住大清主权的面子,拒绝外国“内河通商”,却丢掉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内河的里子,沙俄借机侵占了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人们不解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悲凉,似乎不足以忆起国耻;毁灭罪证,文过饰非的现代豪华,方能抚平历史创伤?中国近代史国耻累累,遗址遍地,原不需重建圆明园以纪念之。

如何处理前代留下的豪华、奢侈的建筑物,对新朝领导人的执政智慧与政治胸怀也是考验。秦王李世民率兵攻下洛阳,看到隋炀帝修造的奢华宫殿发出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遂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资治通鉴》唐纪五)。李世民栉风沐雨,积劳成疾,“针石屡加,腠理犹滞”。考虑到已是皇帝的李世民健康堪虞,工作人员建议“请建离宫”。李世民竟因“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据,未肯俯从”。不过,他倒是采取了一项折中办法,他认为,“随(隋)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于是要求对隋炀帝的仁寿宫加以整理与维修,既可废物利用,亦免暴殄天物,从而成就了一通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

阿房宫是秦代的圆明园,圆明园是清代的阿房宫。习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会议上讲话,专门引用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