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贞观君臣析

贞观君臣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09:22:20
贞观君臣析
时间:2023-08-07 09:22:20     小编: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君臣创造的神话,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几个太平盛世之一。从某种角度说,它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和以魏徵为代表的一批贤臣犯颜直谏的结果。贞观之治那段历史给我们的遗产是多方面的,但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及这种君臣关系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那么,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具体地讲是三个字:一是“容”,大度能容的容;二是“诚”,开诚布公的诚;三是“情”,情感的情。

先说“容”。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团结意见不同的人,特别是曾反对过自己的人,难能可贵。魏徵原先并不是李世民阵营的人。他先是在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做事,后随李密降唐投靠李渊,做了太子洗马,并亲往山东招降瓦岗军首领徐茂公(即李世)等归唐。在东宫中,魏徵为巩固太子的地位,经常考证历朝历代为政的得失,并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太子建成,深得太子器重。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期间,魏徵曾数度劝李建成早早除掉李世民,以免留下后患。

武德九年六月庚申(626年6月4日),李世民策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事后,李世民召魏徵责问:“‘你为何离间我兄弟!’众为之惧,唯徵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只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掌印检的官)。”(《资治通鉴》第13卷第6014页)

魏徵可谓是李世民的仇人。但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反而以礼待之,并委以重任。李世民的包容之心即“君使臣以礼”,换来了魏徵的“臣事君以忠”,君臣二人演绎的“虚心纳谏”和“犯颜直谏”的佳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坛上最为闪亮的一页。

继说“诚”。兹举两例。

其一,御史大夫萧,“宰相每有微过,即劾奏之。”太宗嫌其为人太苛,多不用其言。由是怏怏自失,后被太宗罢御史大夫。贞观九年(635年)十一月,太宗任萧为特进,复令其参与朝政。这时太宗对萧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卿之忠直,古人不过;然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资治通鉴》第13卷第6117页)

其二,尉迟敬德功高自傲,目中无人,且时常打人,被人告以谋反。“上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恨邪!’”(《资治通鉴》第13卷第614页)

上述史料说明,太宗对臣属极为诚恳,所言所行感情真挚,充满人情味。

唐太宗非常注意吸取历代兴亡尤其是隋朝兴亡的教训,以此为内容对朝臣的许多谈话皆出于内心,朴实无华,可谓至诚之言。唐代史学家吴把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言行编进了一本叫《贞观政要》的书,至今读起来仍受启发。

再说“情”。贞观十七年(643年)春正月,郑文贞公魏徵病重,“上遣使者向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及魏徵死,“上命百官九品以下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第13卷第6184页)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开明皇帝。他不是“完人”,但他以对臣属的包容、诚恳和友情,诠释了一个道理,即“君明则臣直,君暗则臣谀”。正如他自己所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资治通鉴》第13卷第6035页)

君明臣直,君臣同心一诚,才造就了“贞观之治”那段斑斓的历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