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巴西利亚|用50年长大成「城」

巴西利亚|用50年长大成「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8 00:29:04
巴西利亚|用50年长大成「城」
时间:2023-04-08 00:29:04     小编: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年头是上天的恩赐,但也有一点残酷。具体到巴西利亚,时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50年的变迁让它不再是一个“愣头青”,不再仅仅是一个坐落在偏远热带地区的联邦政府驻地。现在,巴西利亚的角色是,一个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投资的中心,特别是在IT业及相关的知识经济领域,此外,它的一些较次要的角色包括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著名旅游城市。

自从诞生了建设巴西利亚的想法,这座城市就一直属于未来。1891年,有人提议在巴西的陆地中点――中部高原(altiplano)开辟一片面积1.44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作为联邦特区,如此一来,就可以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并将这个跟美国差不多大的国家在政治和地理上更好地统一起来,但该提议被巴西的第一部联邦共和国宪法否决。此后,这个梦想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直到1956年,雷厉风行的新总统库比契克(JuscelinoKubitschek)上台执政,梦想终于开始变成现实,旧都里约热内卢西北900公里,新首都从灌木丛林里拔地而起。1960年,巴西利亚正式开启,尽管它尚未完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片泥浆中的现代主义。

巴西利亚为世界所知,多半归功于奥斯卡・尼迈耶设计的众多未来主义建筑。尼迈耶善于用混凝土构筑曲线俯冲而下,逐渐变形为雅致的立柱,这些建筑常常临水而立,颇具戏剧效果。这些建筑的现代主义形式美感冠绝20世纪,比如伊塔马拉提宫(Itamaraty Palace,巴西外交部所在地)倒映在水池里的弧线,或者王冠状的大教堂(MetropolitanCathedral),特别是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不过,还有一个人在巴西利亚的成长史中起过根本性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很难断定,此人就是卢西奥・科斯塔(Lúcio Costa),他以革命性的理念设计了巴西利亚。在科斯塔的理想中,巴西利亚将是一个容纳50万人的城市,各个阶层平等地生活在一起,环绕在人们周围的,是巨大的绿地公园,每一片绿地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规划好的。城市主干道的规划着眼于大局,汽车在其中畅行无阻,连红绿灯都省了,这样就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

巴西利亚的确在部分按照设计师的预期运行,不过跟科斯塔梦想的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巴西利亚是个无阶级差异的社会,因为住在这里的都是富人,或者至少是在经济上相对宽裕的人。穷人住在郊区的众多卫星城里,离市中心至少20公里,那是一些永远不会被印到明信片上的、令人绝望的贫民窟,很多年来,生活其中的人为巴西中产阶级的繁荣生活贡献了他们的力量(部分原因是巴西的劳动力过剩),自己却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此外,这片设计容纳50万人的联邦特区涌入了250万人,如果算上Goiás州边界附近的Contorno城,这个数字将是350万。

这种人口爆炸无可避免,虽然这么说起来有点“事后诸葛亮”。50年前,数万农民来到巴西利亚参与它庞大的建设工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很自然地想要留下来。50年后,巴西利亚依然在吸引着巴西的穷人,特别是来自东北部的、饱受干旱困扰的农民。对于一个佃农来说,只要能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哪怕是最底层的工作,也会获得一生的保障和难以想象(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民来说)的各种收益。当然,很多移民从未得到过这种“涅重生”的机会,只有少数幸运儿(或是其后代)才有机会上大学,进入上层社会。

有趣的是,所有这些移民把首都变成了各种文化和种族的民主大熔炉,这正是巴西的众多特质之一。在这里,政客及其幕僚来自全国各州,知识分子则大多出生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东北部移民及其后代在这两个阶层中的人数却占据优势。在这一点上,巴西利亚比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更能反映“真正的”巴西。

在一项基本指标上,巴西利亚不同于任何一座巴西城市――它很富有。联邦政府和联邦特区政府超强的购买力,加上高工资、高津贴的政府雇员,为本地服务业(从加油站、餐厅到律师事务所和IT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方面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整个联邦特区(算上巴西利亚周围那些破破烂烂的卫星城)的人均国民收入是巴西最富有的州(圣保罗)的差不多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还多。相比任何一个州,巴西利亚有更多的电脑、宽带连接和手机,有全国最高的高等教育质量、识字率和平均寿命。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显示,巴西利亚的指数与德国相当,巴西各地更是被远远甩在身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