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刍议GIS技术基础上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刍议GIS技术基础上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9 04:44:03
刍议GIS技术基础上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时间:2022-10-29 04:44:03     小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其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本文主要以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区为例,分析黔西南地区旅游资源及地貌特征,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采用GIS对黔西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发展规划。

关键词:GIS技术;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前言:1983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是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在后续发展中,随着不断的完善与更新,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正式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保护旅游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基础上进行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响应,但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较晚,许多体系还为得到完善,因此,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状况及旅游现状

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乌蒙山脉南段,有着丰富的石灰岩,其地貌特征属于喀斯特地貌,丰富的降水量及适宜的温度使得该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迅猛。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区面积约为1680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8个县市,分别为兴义、贞丰、晴隆、安龙、兴仁、册亨、普安以及望谟,其中的兴义市更是有着“中国喀斯特心脏”的美称,该地区居住着布依族、彝族、苗族以及汉族等,多民族种类造成了该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

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区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工业示范区、民族婚博博物馆及国家地质公园,这些旅游资源使黔西南地区成功跃进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行列。

二、黔西南生态旅游规划

(一)旅游资源现状

自2005年,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区发展旅游业开始,每年全州旅游收入约为30亿,占全州总生产值的9%,大幅度提升了全州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但由于当前旅游业发展较晚,在旅游管理经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一味的迎合旅游发展需求,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盲目开发情况严重,加之,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旅游评估

旅游评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对旅游当地资源进行专业的价值评估,对当地地貌特征、旅游资源品质及民族文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再商定旅游开发方式,因此,在黔西南地区旅游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应先进行旅游评估,提高人们生态旅游意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评估主要分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旅游资源效益评估以及旅游资源条件评估三大部分,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价值评估。黔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地貌特殊、民族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基础,特别是历史遗迹景观及少数民族文化,更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2)旅游资源效益评估。黔西南地区旅游业分布广,交通便利,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可充分促进第三产业链发展,迅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另外,当地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能充分提高人们民族自尊心及责任感,从而充分发挥其旅游效益。

(3)旅游资源条件评估

黔西南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乌蒙山脉南段,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黔西南地区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特别是目前已开发的旅游区都是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文物古迹于一体,各风景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相辅相成却又可自成一体。但独特的山貌特征在带来旅游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当地交通造成了不便,由于山谷石灰岩较多,道路施工较为困难,因此,该地在旅游方面,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生态旅游空间布局

根据黔西南地区发展特征,可将当地旅游具体划分为旅游中心区、综合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以及民族文化旅游区四大部分,其具体措施如下:

(1)旅游中心区。以兴义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由于兴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且目前已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该地旅游条件,全力将该地打造成黔西南地区旅游中心区域。

(2)综合旅游区。结合兴仁、安龙以及贞丰三县地区旅游条件,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优化升级旅游产品,从而打造出多元化优质旅游区。

(3)红色文化区。以晴隆、普安两地抗战文化为主,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及喀斯特草场条件,吸引抗战文化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旅客。

(4)以望谟、册亨两地特色民族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两地森林、江水等生态环境,建立浓厚的南北布依族民族文化旅游景点。

结束语:

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我们在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生态文化意识,在发展的同时,谨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