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战机“黑寡妇”的中国故事

战机“黑寡妇”的中国故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06 01:17:02
战机“黑寡妇”的中国故事
时间:2022-08-06 01:17:02     小编:

北京有个收藏了许多军用飞机的博物馆,即位于北航校园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藏品不少,飞机有三十余架,其中最夺人眼球者是一架绰号为“黑寡妇”的战斗机。通体黑色、个头巨大的它,常与“全球仅存两架”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异常珍贵,乃是北航镇馆之宝。

另一架仅存的“黑寡妇”在美国俄亥俄州空军国家博物馆,同样是属于镇馆级别的宝物。

战机“黑寡妇”从哪儿来,曾到哪儿去?为何最终仅余两架,有一架留在了中国?

来自美国,生于战火

同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殉国。缅甸失守,中国对外求得抗战急需物资的最后一条陆上生命线被切断,从此盟国援华只得通过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进行。

同月,日军开始华北大扫荡,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阵亡,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

不止是缅甸,不止是中国,二战的烽火正在熊熊燃烧,德意日轴心国正处于侵略狂潮的高峰,中、美、英、苏等盟国在通往胜利的路上还要经历许多苦难与牺牲。

为了对付纳粹德军的夜间空袭,英国做了许多尝试,如给战斗机装探照灯,改装了一些雷达装到飞机上去,使其能在夜间出击,进行拦截,但效果却不太好。

雷达这种今天已经普遍应用的设备,在当时还属于高度的军事机密,最为先进的技术,乃是掌握在英国人手中。早在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伦三岛的狂轰滥炸中,英国人正是以其雷达阵发挥了大效力。

雷达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纳粹德国,派来袭击的轰炸机上也并无雷达的配备,但是作为袭击者的他们,有确定的轰炸目的地,可以按照战前测定的规划航线,炸完原路返回。他们的目标又是城市,不可能突然搬走,即便实行灯火管制也难以逃过,夜色反而成为他们最大的掩护。

情急之下,英国向美国求助。他们给美国带去了许多绝密军事技术,雷达是其中之一。交换条件里有一条,美国为英国研发出一种搭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

当时美国尚未有独立的空军,空中力量分属陆海,名为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研发夜间战斗机的事情落在了陆航的头上。

陆航火速制定出技术标准,然后公开招标,美国二十余家飞机制造商,只有两家前来竞标。搭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并非一件容易制造的东西。最终中标者为诺斯罗普公司,这家公司的产品包括B-2隐形战略轰炸机等。

全球第一架夜间战斗机即将从这家公司诞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大约一年,诺斯罗普公司确定了这种夜间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与大多数只装一具发动机的战斗机不同,这种夜间战斗机是装两具发动机的双身设计,之所以如此,全在于机上搭载的那具雷达,此乃“黑寡妇”灵魂之所在。即便有英国人的保密技术相赠,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雷达,依然尺码颇大,不得不以这种双身设计以配合。

陆航给其编号为P-61,P是pursuit的首字母,意为驱逐机――战斗机的旧称,驱逐敌军飞机之意。又因其专用于暗夜作战,猎杀敌军轰炸机,火力凶猛,便得了一个“黑寡妇”的绰号。黑寡妇是北美一种常见的剧毒蜘蛛,毒性为响尾蛇的十倍,特别是其交配后雌蛛将雄蛛吃掉的性情令人胆寒。

“黑寡妇”战机会让敌人胆寒。但在“黑寡妇”让敌人胆寒之前,却先遇到了自己人的挑战。当时纳粹德国忙于入侵苏联,对于英国的夜袭已经基本中止,夜间战斗机的发挥空间大大缩小。尚未杀入战场,便几乎失去战场。

英国人不仅对“黑寡妇”战机不再感兴趣,还挑起毛病来,称其速度太慢,根本不足以胜任夜间拦截德军飞机的任务。更加讽刺的是,英国人反倒向美国人推销起他们自制的“英俊战士”改进型和另一种“蚊”式飞机。这番推销之下,那些在欧洲作战的美国陆航部队将领们,竟然纷纷赞同英国人的意见,迅速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压力,要陆航方面拒绝接受“黑寡妇”战机。

当时英美中法苏虽为盟国,但援助都是以贷款方式进行,战争结束后是要还钱的。战事稍有减缓,英国便将心思放到了做生意上,美国买一架英国造的飞机就可以抵消许多贷款。

“黑寡妇”战机的支持者不多,温斯顿・克拉兹上校是其中有力的一位。他是美国陆航夜间战斗机部队的训练主官,他深知作为全球第一架专用夜间战斗机,“黑寡妇”的性能绝非英国那些改装货可以相提并论。在其力主之下,“黑寡妇”和英国人推荐的飞机进行了两次比试,按照美国陆航战史的记载,比赛结果为“所有高度上英国人的飞机都不行,被落下一大截”。

直到1944年7月,“黑寡妇”战机才正式进入对付纳粹德国的战场,那都是诺曼底登陆之后的事情了。美国在这里投入了三个夜战中队,有近四十架“黑寡妇”,战果少得可怜。在意大利方向,美国早在1943年就投入了四个夜战中队,不过飞的都是“英俊战士”,他们直到1944年年底才得到“黑寡妇”,战果更加稀少。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并非是英国人的推销说辞反映了客观真实的情况,更非“黑寡妇”无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黑寡妇”太过厉害,敌军稍有接触,便不敢再来,结果形成一种没有飞机让你打的尴尬局面。

所谓中缅印战区,乃是二战时期盟国对于中国、缅甸、印度战区的一种划分,主要的地面部队为中国军队,英美则提供海空力量,对手自然是日本。 在427中队到来之前,有番号为426的夜战中队到达此地。由于当时太平洋地区尚处于日美激烈斗争之下,飞机一类的武器都是自美国本土走大西洋绕好望角过印度洋的运输路线,万里迢迢,往往是人到了飞机还没到,飞机到了还要卸货组装,颇费时日。426中队刚刚弄好4架“黑寡妇”,就被紧急调往中国。

目的地是成都新津机场,时间是1944年10月5日。

飞援成都,猎杀日寇

在战争史上,“超级空中堡垒”B-29是曾经不亚于核弹的战略性武器,对于日本军国主义而言,B-29的内涵更远远超出了飞机所能容纳的范围。美国陆航部队用B-29对日本实施的战略轰炸摧毁了主要的大城市,死亡人数超过一百万。

首次出击日本的B-29部队,是20航空队,而他们首次出击的基地,正是成都。要特别提醒的是,成都是出击基地,而非其固有基地,这些B-29的固有基地在印度,其作战的路径是从印度满载燃油飞到成都,然后在成都加油并带上炸弹出击。

之所以选择成都为基地,乃是当时盟国所控制的区域中,距离在B-29作战航程之内的地方实在不多,适合修建B-29这种大型飞机机场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位于抗战大后方的平原城市成都是最佳、也是唯一选择。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远程轰炸机,B-29满载起降重量接近80吨,此前美军最大轰炸机“空中堡垒”B-17起降重量不过30余吨。为其修建机场绝非易事,加上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修建几条马路都颇为艰难,何况还是如此高难度的军用机场?

而且期限紧迫,1943年年底美国方面表达此意图后,希望中国方面在1944年6月前便要完工,以早日展开对日打击。

半年时间,即便是放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日,要修出一个中等规模的机场也是颇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美国要求的还不止一个,而是包括四个轰炸机机场在内的十余个军用机场。

已为抗战贡献了大量物资与兵员的四川,再度肩负起了这一史无前例的重任,动员29县50余万民工,在完全缺乏机械化施工工具的情况下,除了少量用于运输的车辆外,以原始工具在半年时间内修出了一批当时属世界一流的军用机场,将成都地区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军用机场集中区域。

有鉴于此,盟军已提前让陈纳德抽调一支战斗机联队(番号312)驻防成都,也就是那时成都人所称的“华西突击机群”,有两百余架战斗机。

那唯一的拦截者是P-47“雷电”战斗机,乃当时盟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只叹其没有装上雷达,非夜间战斗之用,仓促起飞未能御敌。

另外,在日军的夜袭中,机场附近出现了若干为其指示目标位置的手电筒光,盟军方面一致的观点是――敌特与汉奸在作祟。

此后日军屡屡夜袭,规模不大,有时两三架战斗机,有时仅一架,从未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但成功制造出一股恐慌情绪,让盟军时时担忧哪天有颗炸弹击中油料库或者炸弹库,引发出一场巨大的灾难来。成都百姓更是不胜其烦,有人回忆,当时警报一响,猛然惊醒的人群慌乱而拥挤地向城外逃去,有时看到探照灯发现敌机,还来不及拦截就又消失了。

盟军将日军这种烦之又烦、又颇为危险的套路称为“毒蛇战术”,忧惧其咬到要害的那一天。这一天到来的可能性随着“黑寡妇”的到来而接近于零。

“黑寡妇”已然熟悉了这个战场,开始主宰夜空。

夜追飞贼,尽丧敌胆

1945年新年过后,由于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进展顺利,已经逼近日本占据的菲律宾,重创了日本海空力量。眼看本土不保的日本,只得将大部分残余飞机抽调回去保护老巢,在中国战场上曾经猖獗一时的日军飞机几乎消失一空。盟军遂全面掌握制空权,对日军频频发动空中打击,取得重大战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击基地,乃是湖北西北部的老河口机场。

老河口在当时乃是中国战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其司令长官原本是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过日军的李宗仁,1945年1月换做了刘峙。日军觊觎此地久矣,加上盟军又以此为重要出击基地,日军视其为眼中钉,不惜拼凑出小队轰炸机来,对老河口尤其是机场发动夜袭。正愁找不到猎杀对象的“黑寡妇”,很快便有一架调到了这里。

在“黑寡妇”到来之前,老河口机场主要的拦截力量是一个中方空军战斗机中队,拥有12架P-40“战斧”式战斗机,没有夜间拦截能力,故而日军夜袭几乎次次得手。由于地处前线,机场配套设施十分简陋,没有地面雷达,只有一部无线电,更谈不上什么预警系统。但当地中国军民自创了一种名为“竹警报”的“预警系统”,即在远离机场上百公里的地方,发现趁夜嗡嗡来袭之日机的农民,会以竹子猛烈敲击,在寂静夜空里这种清脆刺耳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加入这套“预警系统”的农民越来越多,传到机场的声音足够吵闹,“黑寡妇”机组人员回忆,那是“如同十几个鼓手在你面前打鼓的声音”。至于“竹警报”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则有十五分钟左右,对于“黑寡妇”而言,完全足够。

“黑寡妇”到达老河口的第四个晚上,10点过后,“竹警报”的吵闹声传到了机组人员的耳朵里,他们立即驾机起飞。

“黑寡妇”很快就发现了来袭日机,其第一架已经投弹完毕正在逃窜,第二架正在扑来。用雷达将第二架锁定之后,“黑寡妇”猛烈开火,将其打得凌空爆炸。按照以往日机夜袭的规律,10到15分钟后会有第三架日机来袭,但“黑寡妇”在夜空中盘旋许久,也未发现继续前来者。或许是那架逃窜的日机发出“小心黑寡妇”的警告,中止了夜袭。

当“黑寡妇”返回机场后,受到了中方军民热烈的欢迎。此后这一架孤军奋战的“黑寡妇”,长期守护在老河口的夜空,震慑之下,日机绝迹,直到3月底的一夜,才有六架日机突然来袭。

此次作战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盟军飞机竟然追着他们,从七百多公里外的老河口一直杀到了他们的老巢上空,那个火球成了他们心中难以除去的阴影,夜袭是再也不敢发动了,他们忧虑的是今后盟军的夜袭!

然而地面上日军攻势凌厉,加上刘峙指挥的失误,老河口在4月8日沦陷。沦陷之前所有飞机都向后方转移,这架孤勇的“黑寡妇”到了西安,此后挂上炸弹,从西安出击日军多次。驻扎成都的426中队也相继派出分队到靠近前线的安康、梁山(现重庆市梁平县)作战。没有日机拦截便转而执行夜间攻击,重点打击日军补给线上的列车、卡车等目标,战果颇丰。许多日军部队是白天不敢集中补给,因为有盟军大批飞机“照顾”,晚上以为可以松口气,不料又有“黑寡妇”前来“问候”,日夜不休,难得安宁。

炸毁黄河铁桥

据426夜战中队战史记载,在战争结束前,该中队曾出动一架“黑寡妇”协助中方特工炸毁黄河铁桥。

此黄河铁桥,乃是平汉铁路段上的重要一环,系晚清时期建造,于1906年通车,是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在抗战初期,为了阻挡日军进攻,中方军队曾将其炸毁,直到1944年3月日军方才将其修复。此后盟军屡屡出动飞机轰炸,均未能将其摧毁,日军反而因为空袭剧烈调派大量高炮部队防守,盟军情报还指出其中有雷达单位的进驻,空中突袭难度越发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方面想到了“黑寡妇”出击与特工袭击爆破配合的战法。

这套战法的具体过程为“黑寡妇”执行探路和诱敌任务,飞到黄河铁桥附近的新乡车站吸引敌军注意力,同时另以三架C-47运输机,借着夜色掩护,运载特工人员和行动装备到附近地区空降,在当地游击队配合下,找机会靠近黄河铁桥,安装炸药实施爆破。

二战时期美国飞行员有出击25次即可回国休假半年的待遇,当然许多飞行员还没等到这一天就战死沙场了,还有许多幸运完成25次出击的飞行员也因为各种原因在继续出击。而被调来执行此次危险度极高之任务的“黑寡妇”机组,乃是飞行员卡尔・杰・阿伯斯米尔上尉和雷达手詹姆斯・罗・史密斯少尉,他们是已出击30次,击落多架敌机的功勋机组,早就可以享受回国休假的待遇。那时已到1945年7月,日本即将投降,带着胜利光荣归国的日子也已近在眼前。此时上司却要他们去执行很可能是有去无回的“死亡出击”,他们在回忆录里也毫不讳言当时的恐惧,但他们还是毅然驾机升空,向日军杀去。

新乡车站的日军对空火力不似黄河铁桥边上那般猛烈,但“黑寡妇”为了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要长时间停留空中,遭到越来越多的高炮、高射机枪乃至**疯狂射击。随着飞机损伤程度的加剧,阿伯斯米尔上尉和史密斯少尉早已有战死的心理准备,来回俯冲扫射日军。 在他们耗尽弹药后不久,那三架运输机终于完成了空降任务,先行撤离。阿伯斯米尔上尉和史密斯少尉立即驾机返航,两人并未在回忆录中袒露“黑寡妇”身上有多少弹孔,只是轻描淡写道:“遍体鳞伤”。

至于那些特工是否完成了炸桥任务,他们并不知晓,他们当时只觉得无论成败,这些勇士不可能生还。两人8月初回国后,才在杂志上看到关于盟军成功炸毁黄河铁桥的报道。

2014年9月9日的《法制晚报》上有一则报道,一位名叫吴炳琳的抗战老兵回忆,曾在1945年7月底与其余九名中国特工参与炸毁平汉铁路黄河铁桥的行动,但报道未提到行动细节,如是否有飞机参与等。考虑到平汉铁路黄河铁桥就此一座,时间又如此相吻合,大体可以推断当是“黑寡妇”协同配合的那次攻击。只是其中来龙去脉,还需一番细细研究,才能知晓全貌。那些中国特工,又有几人生还?

北航镇馆之宝

1945年8月15日傍晚,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成都,很快这座城市就沸腾了,其中不乏驻扎在成都的美军士兵兴高采烈的身影。惯于夜间飞行的“黑寡妇”战机已有多架调回双桂寺机场,此时也飞来盘旋助兴。

随着战争的结束,驻扎于成都的426夜战中队与驻扎于昆明的427夜战中队分队开始召回战机,准备回国。在此期间,却接连发生事故。先是一架“黑寡妇”在重庆白市驿机场降落不慎,引发大火,最后爆炸,战机尽毁。后有一架“黑寡妇”在安康机场降落时损伤了起落架,幸而未有更严重的损伤。到9月底,来华作战的近二十架“黑寡妇”战机撤离,却有一架因为需要维修保养而留在了成都,被美军送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

这架“黑寡妇”正是开篇提到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那架,它又为何从成都转到了北京?

这其中经历倒是颇为曲折,为“黑寡妇”的中国故事又增添了一段传奇。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地区不仅是提供兵源物资的重要基地,也是许多内迁军事工业的聚集之地,尤其是空军单位转入甚多。当时的国民政府遂以此为基,借助近在咫尺的美国航空队支援,建起许多空军院校与工厂,计有成都空军机械校、空军通信学校、第三飞机制造厂等,国立四川大学也组建起航空工程系。许多当时国内一流航空专家汇聚于成都,更有许多当时一流的先进战机作为研习教材,其中便包括这架“黑寡妇”。

最初这架“黑寡妇”定居于空军机械校,后又转往川大。据川大学子回忆,当时还发生了一场与其有关的官司。

“黑寡妇”入住川大后,停放于锦江边,周围有竹栏以及电网隔绝,并有警示标语与标志。但1948年初,有一个船夫在锦江上撑船而过时,出于好奇,想翻进去看个究竟。大约那船夫也不识字,不知道那是电网触碰不得,结果当场触电身亡。家属立即上诉到成都地方法院,时任四川大学校长的黄季陆作为法人代表成了被告,最后宣判结果是川大败诉。判决理由为白天通电、无人看守,船夫又不识字,被判处过失伤人致死罪,负责支付死者丧葬费和生前抚养人的生活费。

但遗憾的是,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回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维护,这架飞机境况堪忧,连机头标志都已经接近于消失。数年前,美国方面提出要用两架F-14战机交换这架“黑寡妇”,相关部门对“黑寡妇”才加以重视。在发现其独有的航空文物价值之后,这架飞机已被翻修一新,搬进了重建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并成为了镇馆之宝。

记住这架飞机,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P-61“黑寡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