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巴渝名胜 2014年1期

巴渝名胜 2014年1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7 02:58:41
巴渝名胜 2014年1期
时间:2023-01-27 02:58:41     小编:

板桥寺原名凤翔寺,位于合川区城区西北13公里的铜溪镇板桥村(原属九岭乡)的凤山上,现存主体建筑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造,后经历代培修,具备了一定规模。

该寺座北向南,东偏南15°,占地面积4000佘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纵轴线上分别有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三座,各殿逐级增高,形成前低后高之势,殿两侧分设厢房,呈复四合院布局,总体结构保存完好。其寺的建筑基本情况如下:

天王殿建于清代,为穿逗抬梁式建筑。面阔五间21米,进深四间6.67米,通高6.10米,其中左稍间拆毁,保存较为完整。

观音殿,建于清代,为穿逗抬梁建筑。面阔五间33米,进深四间11.56米。明间檩子上书有“大清同治……”字样,保存完整。

厢房,位于殿两侧,左右基本对称,均建于清代,为穿逗式建筑,面阔27.83米,进深8.18米,保存较为完整。

寺名的由来,是当时庙前岩下水沟上架有一木板,而得名为板桥。板桥寺始建年代没有文献记载。据当地人传说,板桥寺始建年代久远,原寺建于后山上的一个天然岩洞前,该洞名为梅仙洞,故取名为梅仙庙,由于这里经常被雷电袭击,后迁于板桥而易名。

板桥村在合川通往铜梁的一条要道旁,最初这里只有一座寺庙,随着香火鼎盛,人口增加,庙前自然形成了集市。清代初在大雄殿前增修了天王殿,到了清代晚期,据说京城来了一个范状元在板桥寺隐居,后出家,捐银购田产四百石,同时于清同治年间又在大雄殿后面修建观音殿,接着寺院又得到别处的资助将两侧的厢房修建好,这样才使寺院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范僧人(状元)死后,葬于板桥村四社,留有范状元墓地,当地人习称“范家坟”,并在大雄殿后塑有范状元像一尊以资纪念,现被损毁不存。

板桥寺在明清两代比较兴旺,远近佛教信徒及朝拜者络绎不绝,以后的岁月兴衰起伏,可谓是历经沧桑。过去方圆近百里范围都是板桥寺的庙产,由于板桥寺产业大,僧侣多,而且比较富裕,随时乡霸、匪盗前来骚扰。后官府加以告示,警示惩戒,才保证了寺庙的安宁,有石刻碑文记载立于左厢房墙壁上。清末至民国以来,由于盗匪猖獗,乡霸、官府对此盘剥以及各种苛捐赋税多如牛毛,寺庙不堪重负,渐渐衰落,直到解放前寺庙仅存二十石的产业,僧侣穷得不堪生活,多数僧人先后离寺院投奔别处。解放后庙产归公,土改时佘僧返乡还俗。

2002年市文管所在板桥寺组织了一次考古发掘,在拆除大雄殿后花台时,发现了圆雕石刻造像数十尊,其中有三尊具有唐代风格的石刻头像。以上的佐证材料可以说明板桥寺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唐,称得上千年古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