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庄子》隐士文献的经典化

浅析《庄子》隐士文献的经典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1 03:56:52
浅析《庄子》隐士文献的经典化
时间:2023-01-21 03:56:52     小编:孟松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是相对于传统社会中主流仕宦文化而言的边缘文化,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我国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隐士,且隐逸传统非常之强大,这从传统正史对隐士的记载可见一斑。经笔者考证,在我国正史二十六史中,有二十一种都设有专门的隐士传,记载隐士们的生活经历,歌颂他们的价值追求。殊不知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最早却是虚假文献的功劳。人为编造的虚假文献也自有其存在价值。如果虚假文献被经典化、历史化了,那么就会由伪成真,由子虚乌有变为历史真实,从而混淆视听,改造历史,其对后代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庄子》一书中记载隐士事迹的书面文献材料,绝大部分都可以确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本是文学家的想象之作,应该没有什么史料价值。但是后来经过司马迁《史记》的转载,尤其是皇甫谧《高士传》的经典化,虚构的故事已基本上变成了历史。同时历代封建统治者、正史隐士传对这些故事津津乐道,竞相引用,一般人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了。下面结合古籍文献,详细阐述之。

一、不经的《庄子》隐士文献

《庄子》一书,其文学成就极高,号称先秦诸子之冠,得到了后人的一致推崇。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但是文学成就越高,作为信史资料,其可靠性越值得怀疑。鲁迅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庄子也早就明确告诉我们,他的创作方式乃是三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危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关于庄子三言,清林云铭解释道:寓言者,本无此人此事,从空蓦撰出来;重言者,本非古人之事与言,而以其事与言属之;危言者,随口而出,不论是非也。作者本如镜花水月,种种幻相,若认为典实,加以褒讥,何营说梦!;可见庄子所描绘的故事,引用的话语,大都是文学家的想象之作,是不可采信的,如果以历史事实待之,那就是痴人说梦了。关于此点,号称我国史圣的司马迁也清楚地指出,《庄子》一书中的人事皆空语无事实: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月去筐》,以低就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虽然司马迁皆空语无事实的断语并非就《庄子》全书而言,但是以之评价《庄子》一书关于隐士的文献材料,还是相当准确的;即使拿来评价《庄子》全书,也是很有道理的。

二、司马迁《史记》的转载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在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不朽巨著《史记》对后代两千年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有良知的史官,司马迁为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而作《史记》,虽拥有不少资料,仍深感史料的严重h乏而感叹: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司马迁虽非常清楚《庄子》皆空语无事实,所以才做了上述评价,但是又不得不采用了其中一些材料,这其中尤以《伯夷列传》体现得最为典型,下面对此稍做分析。

三、皇甫谧《高士传》的经典化

皇甫谧是魏晋时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隐士,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皇甫谧虽然终生没有出仕,但也没有逃避现实社会、固步自封,而是密切关注着当时的社会政治时局,对社会现实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的《高士传》一书:采古今八代之士,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始终,自尧至魏,凡九十余人。该书塑造了众多高人隐士的感人形象,这些隐士的言行尤其是他们对于政治、官场以及名利的态度,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作者皇甫谧特殊的政治宣言。皇甫谧以古讽今,借古代隐士的杯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曲折地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高新民撰文指出:皇甫谧对司马氏的篡权图谋及滥杀名士的不满情绪,不仅表现在他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终生不仕,而且也体现在他在这一时期所著的不朽之著当中。《高士传》就是其中之一。撰成以后,很快就流传开来,并传于后世,是我国现存古代隐士传记类文献资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与开创性的著作,也是流传至今唯一尚为完整的著作。《高士传》一书,对我国隐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正史隐士传的引用与当代学者的接受

《庄子》一书关于隐士的虚假文献,经过司马迁《史记》的转载,皇甫谧《高士传》的经典化,几乎已成为了历史文献,并被后人不断引用。尤其正史隐士传的引用,更是直接对隐逸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逸民列传》序文,就从《周易》隐逸话语说起,接着提到了许由、伯夷、叔齐之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南朝梁沈约《宋书隐逸列传》也提到许由、巢父的典故,若此人者,岂肯洗耳颖滨,至于巢父之名,即是见称之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逸列传》和唐李延寿《南史隐逸列传》,均认为尧时已有让王的高士,尧封有非圣之人。尤其《南齐书高逸列传》还记载,南齐隐士宗测曾续皇甫谧《高士传》三卷,这更是对《高士传》的自觉认同。唐姚思廉《梁书处士列传》云:古之隐者,或耻闻禅代,高让帝王,以万乘为垢辱,之死亡而无悔。此则轻生重道,希世间出,隐之上者也。是从尧、舜时代的隐士,说到了商汤时的卞随、务光。又云:虽唐尧不屈巢、许,周武不降夷、齐;以汉高肆慢而长揖黄、绮,光武按法而折意严、周;自兹以来,世有人矣。有梁之盛,继绍风酞。叙述了简明的隐士发展史,既是对《高士传》的总结,更可以看作是正史对皇甫谧《高士传》的认可。唐魏微等《隋书隐逸列传》和唐李延寿《北史隐逸列传》有一句相同的话:洪崖兆其始,箕山扇其风,七人作乎周年,四皓光乎汉日,魏、晋以降,其流逾广。其大者则轻天下,细万物,其小者则安苦节,甘贱贫。则是把《高士传》序文和正文内容,融合在一起对隐士发展史所作的概括。后晋刘响等《旧唐书隐逸列传》道:故蒙雯矫《让王》之篇,玄晏立高人之传,箕、颖之迹,粟然可观。恰好手酬庄子》和《高士传》组合在一起,甚至明确告诉我们,他们关于许由、巢父等隐士的事迹,是显著明白的,是值得相信的。元脱脱等《宋史隐逸列传》更是下了判断:然则隐德之高于当世,其来也远矣。巢、由虽不见于经,其可诬哉。认为许由、巢父等高士虽不见于儒家经典,却是真实可信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