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5 01:26:20
关于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4-15 01:26:20     小编:高少琛

大学生村官,是到农村(含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解决农民和大学生两大社会群体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方案,以构建农村新秩序为工作中心,为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长效性和职业化为目标,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构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新秩序等多重目标需求,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大学生村官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对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政策的完善不仅需要从政策自身入手,同时也需要对政策实施的环境等一并入手,内外兼修、内外并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

1995 年江苏省丰县实施的雏鹰工程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1999 年,海南省也开始了局部试点,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公开招考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地区。2002 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成功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政策,2003 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也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此外,个别地区也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方案。2005 年 6 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8 年 4 月,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是为使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科学发展的火种,进而吸引无数青年才俊投身于建设农村的浪潮中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进步,建立政治民主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农村新秩序所作的努力。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大学生村官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尽完善

现有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缺乏对大学生村官本身的需求的重视。一是大学生村官享有的社保项目不健全且社保水平偏低。二是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普遍偏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常常不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上涨而提高。三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现行的政策仅仅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干预,缺少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情感干预,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农村社会。四是大学生村官大多数是进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办公室工作,参与农村具体事务的机会很少。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对大学生村官需求的预测工作处于缺位状态,选聘数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008 年出台的《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 2008 年开始,连续选聘 5 年。数量为 10 万名,每年选聘 2 万名。2010 年出台的《关于下达 2010 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 2008 年至 2012 年选聘名额由 10万增至 20 万,2010 年计划新选聘 3.6 万名大学生村官。但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位设置,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造成了一些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对毕业生的专业没有限制,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当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在工作岗位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时,一部分并未按最初预想那样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成为了全能干部、打杂干部,有的甚至成为了村干部的专职助理。未建立科学合理长效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在职及职业发展培训体系,缺乏在培训组织、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村官任职后,各级部门忽视了跟踪培养、在岗管理,出现了重前期考核,轻日常管理的普遍现象。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报考村官时动机复杂,一部分是出于社会竞争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各项优惠政策等的引力下做出的选择。二是大学生对村官自己定位不明确,不少人过度看重自身身份,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编制,身份尴尬,妄自菲薄,而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通过了层层选拔到村任职,轻视农村工作和农民,有优越感。三是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关注今后出路,一部分将入村任职当做就业的跳板,一有机会就想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如果任期满了还未考走就续聘,走一步看一步,也有一部分想投身基层,但对政策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心生疑虑,有明显的不确定感,也有部分村官对今后的出路期望过高,认为不管工作成果如何今后政府都会特殊照顾。四是大学生村官素质参差不齐,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经验匮乏,没有或缺少社会工作经验,较难融入基层发挥其作用。

三、对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见建议

(一)把大学生村官政策作为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关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更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完善这一政策时,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坚持以用为本,制定着眼长远的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到岗后,认真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这支队伍成长的规律性,有条不紊的发展这支队伍,在管理这支队伍时,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对大学生村官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给位子、压担子、树靶子、搭梯子。其次,要提高政策引导信号的精准度,对于措辞不明确,政策方向的引导信号不精准,偏笼统、抽象,不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和明确。再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协调制度,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岗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离岗就业等重要环节,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强化责任,将选聘、培养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年度考核挂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提升村官岗位的吸引力以及村官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营造适合大学生村官成长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国家优秀的战略人才,重点培养。

(二)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既需要中央层面政策的不断创新和及时修正,也需要确保政策在地方的细化、分解和落实。首先,应从法律层面消除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尴尬,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用法律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系统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设岗选聘时要适当参考大学生村官对所任职地区的选择,也要让当地群众享有选择村官的部分权力,参考双方的意愿,从而缩短双方磨合期,尽快产生信任感。此外,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从偏重考试的简单选聘转变为考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位管理体系,建立大学生村官个人信息系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监管、考核、离岗等程序,以免发生、缺岗、脱岗等现象。完善基层干部传帮带制度,为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带领和影响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

(三)健全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

第一,鼓励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按学校招生计划适当调整加分幅度。报考在职研究生、本科双学位的大学生村官 均可适用此项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将中央及各地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适用于大学生村官。中央及各地出台的有关三农的扶持政策,要明确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和当地农民同等享受。在离岗就业培训、社保办理、人事档案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对离岗择业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倾斜性照顾。

第二,与高校联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做好课程研究、规划和设计,并在农业高校或下设涉农学院(系)的普通院校开设与大学生村官相关的选修课。或将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阶段从大学毕业生向前推移,实施大学生村官双学位项目,组织有意向的大学生到农村实地了解情况,感受农村生活,也可以在所设岗地区的县、乡镇、村等设置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期满后,对其工作情况进行标准化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直接录用为服务地的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动员,引导大学生奉献自身、投身基层、建设基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抱负、造福农民。

第三,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在表彰奖励、评先评优、入党等方面向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倾斜,通过舆论宣传大学生村官典型。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待遇机制,将绩效与待遇挂钩。

第四,提高村干部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度,让村干部认识到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不是来与村干部竞争,而是协助他们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具备新知识、新观念与村干部丰富的社会经验、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对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大有裨益,应加强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共同参加的培训与互动,同时赋予大学生村官一定的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的权力,而不是仅仅做文秘工作。同时,在农村深入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村官能够发挥的作用,转变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片面认知,以获得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大学生村官也要培养群众观念,主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排群众忧、解群众难,真正干成一两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深的好事、实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