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语文主题学习要实现“四化”

语文主题学习要实现“四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9 00:50:08
语文主题学习要实现“四化”
时间:2023-07-09 00:50:08     小编: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是“用课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对教材的学习,再用课上三分之二的时间,三年内完成600百万字的阅读量”,而时间是恒定不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减负”。语文教学的翅膀如果悬挂太多的东西,永远也不会飞腾起来。因此,笔者以为,语文主题学习必须实现“四化”,即简化教学环节、精化问题设计、细化阅读指导、强化读写训练。

一、简化教学环节

过去我们的课堂追求精细,教师把握着细密的教学进程,追求教学的完整,环节复杂,面面俱到。因此,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到了“节骨眼上”,只能“且听下回分解”。教学中常常做着“把一个熟睡的人叫醒让他吃安眠药”的蠢事。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无非要做好三件事:读书、交流、实践。那么语文课堂环节也无非是感知、品评、创造三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可集中解决一个重点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读出发,读后感悟,悟出主题和写法特色,最后学以致用,开展读写实践活动。当然简化环节的前提是要整合教学目标。一篇文章集中盯准一两个目标,重点突破。在总体把握课标和教材的前提下,力求一课一得,整册全得。

对于有些教学环节可进行“隐处理”。如预习及检测、字词的处理、文学常识的了解、教学目标的出示等环节,笔者不敢说这些环节没必要,但尽可以省去。我曾经在观察课堂时,重点观察过教学时间的分配问题,这些环节常常占去课上三分之一还要多的教学时间。比如预习,其重要性自不必细说,一篇课文如果预习一节课,再讲读两节课,无形中延长了教学时间,那么对于语文主题学习来说是很难完成课上规定的阅读量的。同时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受与数学是不同的,读完第一遍再读第二遍新鲜感和探究欲会大大降低。依笔者的经验,绝大多数的文章是不需要预习的。课下不预习,学生课下可更多地做一些读写的事。再说字词的处理,教语文的人都清楚,字词是构筑语文大厦的基石。但只要处理就得需要时间,同时即使课上处理,也不见得学生都能识记得下来。笔者以为让学生养成遇到生字生词立即就查字典的习惯,然后把查到的读音词义标注在书上,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一遍遍地接触文本,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自会识记的。同时,这也符合初中阶段课标对学生“随文识词、释义”的要求。其实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环节,可利用小组进行“隐处理”,为学生阅读文本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精化问题设计

一堂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得好,就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心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的问题的方法考查出来。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教学工作是很难收效的。

首先问题设计要找准焦点,直捣中心,切中题旨。解读一篇文章,选好突破口,找准焦点,于焦点处设疑,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社戏》一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物较多。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找出切入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由此设问:戏到底好不好?豆与平时的豆比好不好吃?(学生会说不好)既然不好,作者为什么说好?好在什么地方?逐问解决,顺藤摸瓜,原来是“人好”“景好”。文章的中心和写法昭然若揭。巧妙设问,便会化难为易,长文短教。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个“大小适宜,口味适中”的苹果,这样他才会全心投入到摘“苹果”的竞赛中,享受摘“苹果”的快乐。如教学《孔乙己》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孔乙己这个人吗”,教学也以此为突破口展开。这个话题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同学们对主人公几乎是清一色的否定,说他又脏又懒又馋,又不知趣,死要面子,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学生们只看到了他被人批判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令人同情的一面。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盲点”,又追了一问:孔乙己真是一个人见人厌、一无是处、被人嘲笑的笑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通过认真读书又找出了他的若干优点:善良,给小孩子分豆子吃,品行好,从不欠账,待人热情诚恳,写一手好字,有点学问。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是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二个问题是“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谁造成的”。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孔乙己自身的性格、丁举人的冷酷以及周围人的冷漠,这是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直接原因。

第三组问题是“丁举人为什么敢痛打孔乙己”,“周围的短衣帮也为什么那样的冷漠”,“那么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样由易到难,按这个坡度学生会追出:封建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的文化教育及冷漠的社会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

设计问题切忌把问题范围界定得太窄,束缚学生的思维。另外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脚手架”。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涵盖性。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紧扣文章主旨的大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在学生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借机牵出能够突破大问题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掐着一大把问题,牵着学生,走一步,抛一个问题,有的问得肤浅,有的问题不明确,问得无序,问得无价值,还有的随意变换问题,大量的教学时间就在无关紧要的一问一答的转换中被耗费掉。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读懂读透,然后要在备课上下功夫,重点备学生会出现怎样的问答,如何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而不是过分追求“环节的完整,讲解的精彩”。

三、细化阅读指导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教师把持着课堂”,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编织的细密的”教学网格中,像走迷宫一样,被动蜗行。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大大退化。因此,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实验必须首先做好三件事: 第一是唤醒学生沉睡的阅读激情。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讲析,所以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被我们肢解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再加上我们设计得一个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结果学生们觉得语文学习很难,很无趣,很不着边际。郭思乐教授曾谈到“知识生命”时说,“对知识的需要,对理解的需要,对哲学深思的需要,……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能的一部分”,“知识原来就拥有来龙去脉,带有生命性,当儿童只要把生命活动与知识生命结合起来时,知识得以生产,学生们就会体验到一种生产性的快乐。”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整体感悟,不能以过度的肢解和剖析来代替、剥夺和消弭学生的整体感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进入“如醉如痴”的阅读境界。

第二是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我们借鉴宁城高效阅读实验的做法,对学生进行眼脑机能训练,通过定点凝神、左右移动、上下移动、蛇形移动,视野扩大等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查字词典、做标注、默读积累等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是触动学生的文字敏感神经。现在的学生阅读是过眼、过嘴、不过脑,动笔、动手、不动心。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太低,他们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致使阅读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收效低。个人觉得造成这个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教师过多地串讲、架空分析和大量的习题训练,钝化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句子尤其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品读造成的。徐江教授说:语文课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凡涉及以人物为中心的课文,都是在细节、形象、性格的话语圈里转悠,特别是在“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话题上做文章……相同思维方式长期叠加、重复教育,不仅没有带来学生发展所需的新营养,而且在销蚀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就要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地体味和深入地理解,唤醒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促进他们的言语生命发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钱学森临终前抓着温家宝总理的手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笔者以为,如果是一个对语言敏感度高的人至少要想到下面四个问题:作为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的钱老为什么到临终前才说这样的真话?钱老为什么抓着温总理的手说,而不是抓着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手说?钱老凭什么说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源到底在哪儿?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阅读敏感,阅读质量和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四、强化读写训练

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也绝不是单纯的读、读、读,写、写、写,笔者以为读写训练要做到“三结合”,即读品结合、读写结合、读背结合,唯有这样才能提高读写效率。

读品结合是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有效办法。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文性”膨大,“工具性”萎缩。教学也只是围绕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感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拓展延伸来进行,把对文章谋篇布局的把握、对词句的揣摩、对写法的感悟等都抛在脑后。我们常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所谓语文的味道,首先要从读做起,读要贯穿教学始终,要重视对语言的品析,对文章写法的感悟,做到读品结合。否则我们就会把《羚羊木雕》上成了思品课,把《猫》上成了生物课,把《大自然的语言》上成了科学课,其结果只能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中巩固阅读成果,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读促写,一种是以写促读。可以通过读中探写、读中插写、读中补写、读后仿写、读后续写、读后改写等方式加以落实。

读背结合。语言习得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背诵,背诵积累得多了自会语出惊人。儿童语言的发展秘密,就是耳濡目染地背诵大人的话语,然后创生出自己的语言。孙金双老师说:“人类种系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就是靠口耳相传,就是靠不断地背诵民族的史诗、民族的经典、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人类就是靠不断地背诵发展记忆力来促进他的智慧,促进脑结构的发展。靠背诵,人类传承了我们的文明;靠背诵,人类发展了自己的大脑,发展了我们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要在阅读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背诵,尤其是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做到读背结合,背词、背句、背段、背篇交叉进行。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一个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广大师生减负提质的必然选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如果能实现“四化”,就可以把苦不堪言的语文教师从“千夫所指”“高耗低效”的泥沼中解脱出来,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自豪地说“上辈子是圣人,这辈子教语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