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三环相扣,操作为本,检测有据――公开课有效性探索

三环相扣,操作为本,检测有据――公开课有效性探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5 19:50:45
三环相扣,操作为本,检测有据――公开课有效性探索
时间:2015-09-15 19:50:45     小编:

摘 要:公开课要将知识点、过程操作、生成性问题的延伸三个环节落实到位,及时完成互动对接、做到检测有据,让课堂学习“直观、有效”。

关键词:知识点;过程操作;生成性问题;分析

本学期听了一节公开课,从说课、教案到课件设计均得到了认可,可是在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像预想的那样,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下面就其特点、原因、解决办法做一探索。

一、课堂教学过程介绍

2.下面以正四棱锥为例,请同学们说出其侧棱、斜高,各侧面有何关系?结论:各侧棱、斜高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为什么?(学生口答证明)(略)正棱锥有下列性质:正棱锥的侧棱长相等,斜高相等;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3.利用棱锥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点分析

引入部分,用PPT展示旋转的正棱柱,是一个特殊的棱柱,学生会误会为棱柱都是这个样子。有误导之嫌。从棱柱的概念、性质的认识入手,也显得战线拉的过长,占用了后面认识棱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时间。

三、操作分析

引入部分,对正棱柱、正棱锥的观察和总结的提法要求过于空泛,学生很难快速归纳出正棱锥的本质特征。也占用了较多时间。正棱锥性质归纳部分,老师要求:以我们每个小组面前的正四棱锥为例,请同学们说一说其各侧棱、侧面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这样的问法都显得空泛。学生可以四面散开,任意开发,而不利于聚焦到正棱锥的相关性质。

四、课堂生成性延伸分析

本节课生成性资源捕捉不够。虽然学生即兴产生的疑问较少,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对的有哪些,还有那些需要完善和补充的地方,都应该在回答问题以后,由老师做一个及时、准确的判断,并加以及时引导。

五、课堂设计修改

3.例题与练习:

请同学们写出解答过程,并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归纳思考:本题中蕴含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是什么?

六、效果检测与思考

通过以上修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被学生接受。师生互动效果好。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也把握住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例题与练习,体会到正棱锥性质的相关应用。本节课的生成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解题和回答问题时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进行图形展示、举特例引导思考等方面。

随着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平的提高,结合实物模型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节课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进一步调整,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检验。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