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文本研究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文本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2 01:37:42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文本研究
时间:2022-12-02 01:37:42     小编: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理论宣传与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准确度和严肃性提供了保障,从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

文本,即论著和作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质承载。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党的领袖的著作;二是党的文献、党的重要会议文件的单行本、汇编等;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上述两种类型的论著与作品进行研究的衍生文论。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教科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文本研究给予充分重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关联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现状,则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价值,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目的和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第一,系统的马克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及心理健康之外,就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它们是分布、渗透和融化在上述各种具体的观念、理念教育内容之中的。换句话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精髓,贯彻始终并导引全局;而各种具体的观念、理念教育则属于规则、规范和标准,接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这种解读,不仅适用于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适用于微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原则的根本规定,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第二,帮助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帮助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不应该放松,而且还必须大力加强,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样,强化和巩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当前,有必要在党政干部队伍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文本的学习,弄懂经典作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讲了些什么,只有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谈得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0世纪

50、6o年代,在中央的号召和组织下,全党的干部和党员曾认真读过几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至今年龄大一些的同志还能说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这是我国面临苏东剧变的严峻局面仍能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的重要的思想条件。不可否认,近年来,学习马列的气氛淡薄了,许多人都不曾读过,甚至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了,有的人“不懂马列、不学马列,却批判马列”,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五个二级学科更多地体现出学理性和静态性的读取方式,唯有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浓厚的实践特色。它不仅把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在实践的层面上贯通起来,而且也把它们的理论成果推进到应用程序中去了。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他儿个二级学科的价值实现和功能检验构建了平台和空间,提供了现实的通道,把它们从以精神活动为主的领域推进到了面向实践的领域。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阐释、传播、内化,直至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行动的自觉和行为的指南。近年来,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说,依然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承载理论学说的文本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深度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就成为一种追本溯源行为,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举措;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而言,同样也是一种加厚学科基础和充实理论支撑的职责和行为选择,一方面彰显了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增进了把自己的事业落到实处的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理论宣传与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手段,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准确度和严肃性提供了保障。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灌输的准确度提供了保障。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一本一本的,毛泽东思想是一篇一篇的,邓小平理论是一段一段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句一句的”,这从社会心理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认知偏差。其实,科学理论的个性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形成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的表述形式,与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重直觉思维的传统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历来讲究朴实、悟性、言简意赅、“大音希声”。也正因如此,使得繁星般的名句流传至今,不少带有深刻哲理的格言,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易懂易记、深人人心。即使到了近现代使用白话文以后,仍然保留着“大音希声”的风格。当然,中国民众文化水平较低,这也促成了理论家们都著述与宣传大都具有简单明了、务实管用、易知易行等特点。例如,近代经世致用改革派龚自珍的《明良论》,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救世歌》,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都算不得大部头,但都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在数量和规模上也远不及马克思、列宁的著作。然而,正是毛泽东的理论著作指导人们创造了一个新中国。可见,我们不应仅从文本的形式上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而应以理论创新的精神实质角度理解与体会。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肩负起引导普通群众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重任,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否则,我们将很难保证普通群众能准确领会文本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如有人从《邓小平文选》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人手,认为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这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忽视了邓小平理论的求实性与务实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对此,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保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灌输的严肃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理论文本创作与诠释相统一的过程。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文本一经面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对此进行诠释,以导引公众的认识。这里的诠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坚持文本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所作的学理性解读,而非个人的随意饵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诠释是对该成果的解读和应用,不仅影响到该成果自身的社会价值,也会影响到阅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知和信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有说服力,理论要彻底才能有说服力”。文本研究要涉及文本的形成条件与过程、表述方式与成文风格、版本类型、创制主体、原始著作与演绎作品的动态关系、文本传播途径与模式等,还要研究该文本所含思想理论释放效力、发挥影响的外部机制与程序,教科书形式文本的制作与传播等,也还要在更为宏大的视野里做外向的比较研究。可见,这是一项科学的工作,保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灌输的严肃性。"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表现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术性诠释和一般性宣传尚有欠缺,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教科书编制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术性诠释和一般性宣传尚有欠缺。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术性诠释上,主要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着无视文本基础的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式的习惯性做法。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宣传过程中甚至还盛行用教科书里的原理来反注经典著作的方法。比如,在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本中,我们往往看到,导读本的编写者常常从一些教科书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教科书中抽出一部分概念和原理,以此来印证原著中的某些篇目或是章节。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水准的提高,甚至会贻笑于人。所以有学者呼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手稿、笔记、书信\版本、译本等文献的考证,弄清楚其思想的原貌和脉络,纠正编译者和学术界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还其科学的本来面目,为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科学、正确的前提。”不少人建议应努力建成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学派”。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教科书编制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说,就我国长期以来以课程教材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看,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卓有贡献的,但是同时也曾有过教训。从近些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一再变动的情形来看,改革的核心指向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结构,二是教材的编写。事实上,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各地自编教材的情况比较普遍,形成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衍生性文本。其中的一部分却未能保证教材的严肃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准确性。据粗略估计,改革开放以来截至目前为止,高中后教育阶段各教育机构编制、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少于万种。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但的确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高校甚至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也自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有的还带有鲜明的经济趋利性,后果是严重的。一般来说,学校使用的教材作为系统阐述某一门知识或某种理论学说的专用工具,本身承担着文本研究的重要职责。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课程而言,教材作为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它自身同时就是一种新的诠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次文本”。因此,教材必须首先确保所包含和宣传的思想理论学说的完整、准确。承担这种责任的课程及其对应的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角色。因此,通过这些课程的配套教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也应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因此,现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必须从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来统一和规范教材行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把教材编订、创制权交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来把握并给予全程指导。这样就减少了文本创制的多样性、歧义性和可能造成的诠释混乱。当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以国家统一编写的形式来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也容易造成单调、呆板,甚至僵化,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